公务员申论政治时事热点
用考网【申论辅导】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7-06 10:27:19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一项重要考试科目,需要考生重视平时关注社会热点,在考试中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公务员申论政治时事热点,欢迎大家阅读。
公务员申论政治时事热点:“责令”信息公开是堂法治课
备受关注的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又有新进展。据报道,因河南周口市政府公开的调查报告中,未涉及当事人申请公开的两方面内容,即“被处分的9人各有什么违法违纪行为、处罚依据是什么;联合调查组由哪些部门单位组成、合法性依据又是什么”,王娜娜向河南省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日前,后者做出决定,责令周口市依法作出答复。
按理说,在一起争议性事件的调查结果中,谁去调查的,处理了谁,为什么处理,都属于应该公布的基本信息。公众看到调查主体是否权威,处理是否罚当其过,才会信服。但周口市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然是只给了说法,没给必要的情况交代。不从满足申请人需求、便于社会监督的角度考虑问题,难怪公众不满意,上级部门也责令限时公开。
高考公平是民众关切的大事,冒名顶替属于无法接受的行为之列。对这样的问题,随随便便糊弄显然过不了关。有人说,这一回市政府的上级发话了,恐怕得老老实实公开了。
事实上,即使上级责令管用了,市政府按要求公开了,追问也不应停止。因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政府部门若是对法律规定置若罔闻,或者执行起来三心二意,对法治的伤害将远超事件本身。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多年的今天,公众想要依法获得正常、基本的政府信息,还要绕这么大弯子,非要上级政府发话不可,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对王娜娜事件的调查,也不应遮蔽对这件事的反思。上级政府责令公开,有助于推动这件事情回到法治轨道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责令”信息公开,是一堂很好的法治课。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普遍问题。现行条例尽管对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有“监督和保障”条款,比如“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但缺少明确的罚则。对违反条例依法给予处分,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也主要是针对不当的信息公开。对“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则缺少实质性约束。
信息公开,是对政府公信力、依法行政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其服务宗旨的检验。类似“冒名上大学”的调查公开不彻底,对党和政府威信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因此,政府部门不能满足于不违反条例,还应该有效果意识,勇于反躬自问,是否尽了足够的努力,用足了可行的手段,去满足公众和社会的信息需求。只有不忘取信于民、服务群众的“初心”,才会在政府信息公开问题上多一份真心实意。
公务员申论政治时事热点:问责“杀手锏”倒逼责任落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中央主持会议。(新华社6月28日)
2015年10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前者,八句话,281字,给党员立起了高标准,告诉党员应该朝着什么境界修炼;后者,用六种纪律划出底线,告诉全体党员什么不能触碰。时隔8个月,党内又一部重要法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悄然问世,补齐了责任领域的“短板”,让“失责必问”不再稀缺,也倒逼党员干部每日三省“责任”二字。
近年来,虽然有《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个党内文件在“发挥余热”,但“问责”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表面式问责、结果式问责、突发式问责、算账式问责等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公信度的认可。
“问责一个、警醒一片,没有问责就难有担当”。《问责条例》就是要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问主体责任、追监督责任、究领导责任,一个都不能少。作风问责,善政之要。《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作为一部党内法规,更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它必将变“飓风问责”为“常态问责”、变“消极问责”为“主动问责”、变“形式问责”为“效果问责”。
“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有了“问责”这道“紧箍咒”,“漂亮的政绩指数”、“今天好同志、明天阶下囚”、“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等现象必会无处遁形;有了“问责”这把“安全锁”,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将更强、担当精神将更足,履职步伐将更稳、群众基础将更实;有了“问责”这捧“清新剂”,常问、敢问、实问、善问这些“家常便饭”必会发挥其“稳压”和“增压”作用,让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愿“问责条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倒逼党员干部把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让责任永不缺位。
公务员申论政治时事热点相关文章:
【申论辅导】图文推荐
- 上一篇:公务员申论社会时事热点
- 下一篇:公务员申论政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