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正文

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

用考网【申论辅导】 编辑:谢君 发布时间:2017-01-11 12:00:39

  河南公务员备考考生如何在申论写作部分上取得高分呢?申论范文参考是关键的一步,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

  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一)

  好政策贵在科学性与有效性兼具

  一个好的政策既能坚定了行业、公众迎战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也让能让政府的改革成果值得期待。然而,无论是“限塑令”的名存实亡,还是“禁电令”的饱受争议,亦或者“限娱令”的“好心办坏事”,无不源于政策本身的不合理、不合法与“最后一公里”困境。因此,好政策要想令行禁止、掷地有声需做到制定的科学性和推行的有效性。

  管理就是决策。政府的管理工作实际都是围绕着制定和执行政府政策展开,其二者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手段。首先,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服务的针对性先源于能制定深刻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科学政策;其次,再体现在政策公布、政策实验、政策推广实施这些必要环节。由此可见,只有将政策的制定合理与、推行扎实相结合,才能实现其惠及民生的本意。

  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是政府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前提。政府科学管理、高效服务离不开一个好政策。而这便在于制定政策合理、合法性,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出发点、归宿和最终检验标准。正如“限娱令”只限制娱乐节目的出品和公众的选择权却不在娱乐节目的净化上下功夫,导致其抵制低俗的初衷并未实现。因此,政策的制定既要遵循人民利益至上这一价值取向,也要因地制宜、合情合法。

  政策推进的有效性是政府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关键。当前一些政府政策、规章制度的执行存在“挂在墙上”、“念在稿上”的形式主义和“为官不为”、“雷声大雨点小”的执行真空现象。不仅不能通过政策向公众传达清楚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惠民利好消息,回应公众急切诉求,更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甚至为民的政策会衍变为害民的政策,如房价调控政策,就因落实执行不到位使得房企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调控政策视而不见,导致“房价越调越涨”。因此,只有切实打破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难题、执行到公众心坎上,才能更好的体现政府为民、利民的服务初心。

  好政策不仅要有好的内核,更要有好的落实。只有杜绝“一刀切”式的武断决策和“说一套、做一套”的应付行为,让好政策贴合民意、符合实情并落到实处、掷地有声,才能真正实现政策的“言必信,行必果”。

  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二)

  加强作风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顺应党心民心

  作风建设是我党事业兴旺的前提,是我党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是我党提升形象和威信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各条战线上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顶风踏雪慰问困难群众的,反复调研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的副局长宝德,扎根基层投身水利建设的三门干部邓邦全……

  然而,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脱离实际、作风不良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装腔作势,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还有的弄虚作假胡乱作为,大搞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更有甚者贪污腐败沉迷赌博,生活作风极度奢靡。这些不良的作风形成了一股恶劣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耽误事业伤害民心,给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和国家利益带来了严重损害。究其根源在于宗旨意识不强,执政为民的思想不牢固。故此,我们需要转变工作作风,顺应党心民心。

  转变工作作风,需转变官员思想观念。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官员作风陋习究其根源在在于思想观念上出现了松动,没有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没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时常将人民群众挂在心头,将群众利益始终置于个人利益家庭利益至上,才会有两任村官六载离家、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的感人事迹。然而,当前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浓厚,无法摆正“权利”与“权力”的位置,出现严重的角色错位现象,导致了漠视群众、甚至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故此,需要转变工作作风,时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强化官员的服务意识,认识自身权力是由民众赋予,促使官员时刻谨记人民公仆的身份。

  转变工作作风,需端正官员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尤其是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决定一个官员能否真正做到服务人民、权为民用。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在态度上足够端正,才能起关键作用,做示范表率。据新华网报道,绿春县一市民拨打电话到卫生局咨询相关事宜,没想到值班的工作人员不仅没有接听电话,竟然还用手机短信回复市民:“是不是你妈去世了。”当类似于这样的案例诸见报端,严重抹黑了公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上善之策唯有在工作中转换角色,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方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转变工作作风,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解决工作作风问题的一味良药。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不思进取,墨守成规,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仍然满足于旧的工作思路,贻误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于此相反的是,福建省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积极寻求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深入开展下基层活动,积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创建基层服务群众活动载体,解决了老百姓实际的工作困难,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党的执政之基是否稳固。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四风顽疾必须警钟长鸣,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才能让两袖清风、为民务实之风吹到民众的心间。

  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三)

  创新推进政务公开的制度机制

  政务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对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一项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消除腐败。党的中央全会多次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务公开作出部署。新形势下,政务公开已成为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前,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但是,政务公开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公开的主体缺乏主动性,公开的内容时常流于形式,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缺乏认知,对政务公开的监督较弱,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等等。对此,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从制度体系、考核监督、工作机制、机构队伍等方面确立了政务公开新的工作格局。今后一段时间,应贯彻落实《实施细则》,通过创新制度、健全机制,积极有序推进政务公开。

  明确公开内容。我国的政务公开肇始于“两公开一监督”,即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此后,政务公开由试点到推广、由部分公开到全面公开、由乡镇到县市,在各级政府逐步推开。与此同时,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党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等做法与政务公开相伴推行。如今,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政务公开,对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细则》指出,政务公开是行政机关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加强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平台建设、数据开放,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这就明确了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划定考核红线。在现实中,各级政府对政务公开的重视程度逐级减弱趋势比较明显,不少地方政务公开工作缺乏基本人员队伍,公开的内容流于形式。为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施细则》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媒体参与等方面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当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一般而言,政务公开的考核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对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和责任等要做细致、科学的规定,公开的内容既要有定性要求,又要有量化标准。二是评价方法。将群众评议和组织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同时要结合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做到各有侧重。三是评价结果的使用。把评价结果作为部门工作完成情况和干部任职、奖惩的重要依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开。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实施细则》将公开审查机制纳入公文办理程序和会议办理程序,并建立了公开内容动态扩展和定期审查机制。提交地方政府常务会议和国务院部门部务会议审议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在决策前向社会公布决策草案、决策依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从政务公开标准化入手,重点围绕基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税费收缴、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环境治理、公共事业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救灾等群众关切的信息,以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户籍管理、宅基地审批、涉农补贴、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政务服务事项,探索适应基层特点的公开方式。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目前,政务公开机构建设参差不齐,国务院部门中仅有几家设有专门机构,地市级政府大多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难以适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对此,《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协调机制。各级政府政务公开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由政府有关部门、宣传部门、网信部门等组成,整合力量,理顺机制,明确承担政务公开工作的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政务公开落到实处。

看过“河南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的人还看了:

1.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

2.河南省公务员申论范文

3.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范文

4.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5.2017年河南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6.河南公务员申论范文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