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考试必读时政
用考网【申论辅导】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7-18 10:41:13
公务员考试把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申论考试的考点,需要考生重视平时关注社会热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公务员申论考试必读时政,供考生参考阅读。
公务员申论考试时政:微信“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近年来,随着微信用户越来越多,不少人看中微信带来的流量红利,打起了利用社交工具行骗的主意。面对暗潮涌动的转发、点击等营销产业链,微信平台和相关监管机构应警惕其中违法行为,及时介入,不可任其成为市场监管死角。
微信“朋友圈”大多是熟人,具备较高可信度,这给一些图谋不轨者提供了“杀熟”机会,甚至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欺诈诱骗的可乘之机。例如,有不法分子怂恿用户转发带“三无产品”广告的“鸡汤文”谋取暴利,其向广告主索要的费用是用户分成费的十倍;有的第三方公众号允诺用户群发广告后就能“免费领商品”,却在收取远高于市场价的“邮费”后,寄给用户成本极其低廉的劣质商品等。
此外,测试小游戏、点赞获礼品、行善寻亲、扫码送话费、回复换礼品等花样百出的“朋友圈”营销内容,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并给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近年来,新媒体营销迅猛发展,相关部门对于新兴广告模式和社交网络营销模式的监管较为滞后,管理缺位、打击不力使“朋友圈”中的监管盲点逐渐增多。尤其是注册微信号不需要实名认证,让不法分子少了“后顾之忧”。
对“朋友圈”频繁出现涉嫌虚假宣传、欺诈、内容涉黄的广告,以及防不胜防的第三方平台和外部链接,微信虽有苦衷,但作为用户数已经突破6.5亿的社交平台,微信管理团队应主动扛起净化“朋友圈”的责任。
今年4月,微信方面曾发布过《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但目前管理外部链接主要还是依据用户举报,这远远不够。移动互联时代对技术监控手段和自查自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微信平台的监管能力应与其产品研发、推广等齐头并进,保证“朋友圈”的生态环境,真正对用户负责。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继续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监管,做到全覆盖、无缝隙、无死角。对虚假欺骗内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纵容姑息,还“朋友圈”一方“净土”。
公务员申论考试时政:领导干部要提高“新媒体素养”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改进对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方式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近期发生的几起公共事件,再次启示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积极适应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将其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创新、快速革新的行业。空间维度上,它始终在吐故纳新。以“血友病吧”“魏则西”等事件为标志,传统搜索引擎主导的公关效果评估体系逐渐落伍。而随着知乎、网络电台、网络直播、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等新媒体的兴起,特别是知乎等知识社区在公共事务中的源头作用越来越突出,“两微”二分“天下”的格局已经且将进一步被打乱。各级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认知也应加快更迭,否则就会变旧、变错。时间维度上,自媒体人异军突起,他们闲暇时在相对私密的微信上创作、晚上才在相对开放的微博上分享,特别是重大事件中,每天晚上22点已经成为舆情新高峰点,客观上造成了“错峰”问题,对领导干部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自媒体这一最新阶段,几乎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受众,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用上新媒体、当了传播者,民意及其背后的利益诉求表达,也就集中在了这里。比如,在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广东医生被砍重伤致死、北京雷某死亡等事件的背后,是公众对人身财产安全诉求。再比如,娱乐明星柳岩当伴娘被捉弄事件,激发婚礼陋习大讨论;护肤品以“剩女”为主题的广告,引发不同观点争论交锋,围绕的都是女性权益保障的议题。作为社会治理者,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站在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多元的角度,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利益诉求表达的必然性,认真分析各种表达背后的不同利益构成,有的放矢地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寻找最大公约数。
新媒体不可能一尘不染、百利而无一弊。随着新媒体的分众化,基于职业、人际等线下因素,借由朋友圈、微信群表达共同诉求,彼此“赞同性反馈”,从而形成“茧缚”效应。很多传播者都能找到网民的兴奋点,既提升了舆情热度,也强化了刻板印象,从而形成于己有利、为己所用的舆论力量。对此,领导干部要有充分的认识,并要深入研究如何才能灵活化解。事实证明,很多热点事件在发展中都会出现观点对冲的现象。及时充分披露信息,使内生的对冲机制自动触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
提高领导干部的新媒体素养,还要不断改进舆情处置方法,把握好“时、度、效”。应该看到,经过近年来多起公共事件的磨练,舆论对危机主体应对能力的期待也在逐步提高,如今,仅“快速回应”已不是新媒体的第一诉求,要有精准的时间概念,注重舆情的质变量变等关系,把握住分寸节奏,满足各方关切,特别要尊重受众的参与权,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最佳舆论引导效果。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改进对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方式,避免因“一刀切”式封堵而激发的“阴谋论”型怀疑,最大限度压缩非理性的遐想空间,使事件的性质限定于其本身,不做泛化解读,通过充分的探讨和具体的分析来纾解舆论情绪、凝聚社会共识,借助于自媒体内生的自净、对冲等能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公务员申论考试必读时政相关文章:
【申论辅导】图文推荐
-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申论时政点评
- 下一篇:公务员申论必读热点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