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公务员半月谈政治时事点评》正文

公务员半月谈政治时事点评

用考网【申论辅导】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7-18 09:50:16

  半月谈是公务员考试资料必备之一,是考生考公务员时了解重要的政治时事的必备资料。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公务员半月谈政治时事点评,欢迎大家阅读。

  公务员半月谈政治时事点评:用铁的纪律选出好干部

  今明两年,全国省市县乡领导班子将陆续进行换届。本次换届正值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本次换届也是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的一次重要检验,所以更显特别,更值得关注。

  中央高度重视换届工作,尤其是换届中的纪律要求,多次强调要严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明换届纪律。今年1月,中组部就会同中央纪委机关印发《关于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明确划定“九严禁”“九个一律”等纪律红线,释放了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这些都深刻表明,中央对换届纪律问题是“零容忍”的,要用铁的纪律选出好干部。

  强调换届纪律,这既是对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教训的汲取,更是对换届工作特殊性的清醒认识。贿选的前车之鉴表明,如果不用铁的纪律和严的要求抓换届,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歪风邪气“污染”换届。事实上,换届工作本身战线长、程序多、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这项工作做得成功与否,换届中的风气如何,直接关系党风政风,影响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换届工作事关全局、事关民心,来不得丝毫马虎,来不得半点随意。

  在这个过程中,铁的纪律必须贯穿始终,必须渗透到每个环节、每个方面、每个主体。具体来说,有三个群体必须带头把纪律挺在前面,做执纪遵纪的模范。

  一是换届组织者。地方各级党委必须把换届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党委主要负责人要把纪律的戒尺高举头顶。地方各级党委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换届工作全过程,把换届风气监督作为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地方换届组织者必须做到不跑风漏气,不给跑要者丝毫空隙,不给搞歪门邪道者半点情面,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换届风清气正。

  二是换届监督者。换届监督者必须把监督换届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始终做到耳聪目明,始终拉紧纪律这条红线,用抵制歪风邪气的钢的意志抓好换届工作铁的纪律。

  三是直接参与换届者。直接参与换届者必须把遵守换届纪律作为参与换届的前提,用平常心参与换届、实践换届,进退流转都要服从换届的规则,服从党和人民的选择,服从纪律的约束。如果每一个参与换届的人,都是风清气正的健康因子,那么换届的大环境就必然会天朗气清。

  铁的纪律与选出好干部是正相关关系,运用铁的纪律是手段,选出好干部是目的。如何落实好“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是对本次换届工作成功与否的重大检验。这就要求换届工作必须严把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政关,坚决防止用人失察、“带病提拔”,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决胜阶段,各种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这就要求换届能够给干部队伍建设带来新的动能,通过换届,把状态不佳、能力不足、意志不强的领导干部换下去,把状态好、会改革、能作为、善治理的好干部选上来,尤其要选出经得起各种风险和考验,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干部。

  在换届中,选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干部尤为重要。各方面要进一步树立鼓励创新、倡导改革的鲜明导向,及时把那些善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干部选拔出来。实践中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央精神和各项改革举措贯彻落实到位,落实好各项发展要求,让老百姓有更大的获得感。

  换届工作虽然是一项政治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但换届工作不神秘,也不应该神秘。相信本次换届工作将会更加透明民主、更具开放性,而这也是用铁的纪律抓好换届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阳光下运行,是预防换届腐败的最好防腐剂,换届工作要多运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把程序、标准、要求摆到阳光下。当信息越来越公开、程序越来越透明、规则越来越清晰,那些想钻空子、想搞猫腻、想走偏门、想耍花招的人,自然没有了市场,公开透明就成了纪律防火墙。换届中如何创造一切条件让人民群众知情、参与,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也至关重要。毫无疑问,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下,换届中的风清气正就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绷紧纪律之弦、担当应尽之责、织密监督之网,我们定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配出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蓝图、推进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公务员半月谈政治时事点评: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显著增多,而在供给端,我国农产品常常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仍然是大路货居多,一些品种甚至生产过剩,出现“卖难”。这一问题是我国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为此,农业部最近提出,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4月25日,他在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那么,如何理解和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关键是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抓什么?怎么抓?

  为什么?这是应对农业发展严峻挑战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

  一是国际竞争力下降。尽管201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2亿吨,但全年粮食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亿吨。造成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根本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倒挂。以2015年12月为例,稻米、小麦、玉米国内市场价格比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格每吨分别高出1320元、920元和600元。造成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增长过快。

  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长期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造田种粮、造池养鱼,开垦陡坡耕地和易沙化土地,利用重金属污染耕地种粮种菜,农用薄膜残留土壤,这些生产行为增加了当前产量,但这是以牺牲子孙后代发展根基为代价换取的。农业产能透支带来的后果在逐步显现,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

  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我国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较为严重。据估算,2015年我国粮食消费量约为6.5亿吨,0.3亿吨的缺口需要靠进口弥补,但2015年我国粮食实际进口量达到1.3亿吨。之所以超量进口1亿吨,在于我国需求量大的大豆国内生产不足,而国内玉米产量增长难以被需求增长消化,大量库存积压。奶粉进口量快速增长,而国内奶牛养殖业销售不畅。

  抓什么?关键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与农业结构调整相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从根本上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应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以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应对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和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控制农产品人工成本过快上涨、增强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根本出路。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二是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如果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计入生产成本,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开垦陡坡土地和湿地、超采地下水、使用重金属超标耕地形成的那部分产能就会得不偿失,是需要市场出清的、典型的边际产能。促进这些边际产能有序退出,必须找准支点,特别是要把外部负效应内部化,让采取这种生产方式的人付出代价,让其有压力退出;实行轮作休耕补贴,让其有动力退出。同时,要让绿色、健康产能的增长跑赢边际产能的退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三是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在总结借鉴日本“六次产业”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础,以提高农民分享比例为目的,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按照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怎么抓?重点是释放正确的市场和政策信号。

  既要发挥市场信号的导航灯作用,也要发挥政策信号的指挥棒作用。稳步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以降低价格扭曲程度、矫正资源错配为方向,以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为原则,“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继续执行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但要增强政策弹性,改变只涨不降的刚性预期。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模式。无论是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还是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抑或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都应体现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焦、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发力的政策取向,以农业政策转型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看完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

1.公务员申论政治时事热点精选

2.2015公务员时事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

3.2016时事政治要点

4.2016政治学习心得

5.2016政治学习心得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