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正文

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用考网【申论辅导】 编辑:谢君 发布时间:2017-01-12 14:40:26

  在广西公务员考试过程中,申论科目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科目,而时事热点是申论考试的常用素材,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

  背景链接

  法治是规则之治,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中,无论是各种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公共权力滥用、对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权大于法等导致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还是时常见诸各类媒体的各种违规行为,诸如在国内外旅游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从马路上“组团式闯红灯”到地铁里的不文明,从随地吐痰到景区涂鸦,因航班延误不问缘由打砸机场设施,在维权过程中的各种过激行为,不遵守公共规则和社会公德等等,都可以说是社会规则意识缺失造成的。

  在野生动物园里,到处都是禁止游客下车、要求游客锁好车窗的提示和警示标语,园方事前也跟游客签了安全协议。尽管如此,由于国人规则意识缺失而酿成的野生动物伤人事件依然屡屡发生。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延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一名自驾游女游客却私自在猛兽区下车后遭老虎袭击,同伴在施救过程中造成1死1伤。

  综合分析

  [内涵]

  社会规则意识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规则意识是社会各类主体对各种社会规则(规范)诸如法律、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规则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识。狭义的社会规则意识是指各类社会主体在法治状态下通过对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认同,进而把法律有效地内化为其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自觉的程序规则意识和自觉服从与遵守法律的自主自律意识。

  我国国民应遵守的社会规则包括:

  1、当今社会主流的文明理念

  2、社会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好习俗

  3、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

  4、党和国家现行政策和号召

  5、受到社会公认的集体和个人自律准则

  [意义]

  第一,规则和法治意识建设是我国法治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处在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价值规范的整体转型过程中,也即在确立新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在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以建立新型社会运行机制的社会变革中建立法治国家。一方面,国家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了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更能反映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现实的法律不再是与自身相脱离的、异己的、望而生畏的绳索,而成为人民的自我规定和存在形式。另一方面,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较多的是专制传统,民主法制思想非常淡漠。因此,树立全社会的规则和法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的主导价值取向,具有客观需求性。

  第二,规则和法治意识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秩序。规则和法律是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形成的普遍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和原则。个体遵守规则和法律,就意味着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必须尊重并保护别人的权益。人越多,越需要人们遵守规则。只个体自觉维护规则的有效性,社会交往和社会群体就会有秩序可言。

  第三,规则和法治意识有利于法治建设全面提高。法治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一系列法律规范、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各种法治机制作为其“硬件”,也需要有相应配套的规则法治意识作为其“软件”。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通过人们规则和法治意识提升,可以使人快速融入现代文明社会,在规则和法治意识下形成一套包含正义因素的价值观念、一套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法律制度与发自内心的规则和法治意识二者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法治建设才能全面提高。当全社会都有较高的规则和法治意识之时,我们就看到了法治国家的曙光。

  [我国缺乏规则意识的原因分析]

  第一,传统法律观念是缺乏规则意识的文化原因。理想的“规则”应该是“情、理、法”三者的融合统一,如果现实中的法律实现不了三者的统一,民众则首先按照“情”行事。“情”可能是特定的人际关系,也可能是自身需要或者生活便利——为抄近路随意乱穿马路、为图省事乱扔垃圾、为满足烟瘾在禁烟区吸烟均是如此。

  第二,制度执行不力是缺乏规则意识的现实原因。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再完善的法律制度都形同虚设。当前,我国在法律适用方面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选择性执法是执法者对不同的管辖对象,刻意区别对待,有违执法公正的适用法律,如交警只对某号段车辆进行查处,而对其他号段车辆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这种不能“一断于法”的执法方式,不但使受罚者不可能产生对法律的信仰反而会认为“运气不佳”,而且使未被处罚的进一步滋生侥幸心理。违法行为和惩罚之间的必然性心理逻辑被瓦解。运动式执法是阶段性整治的重要形式,但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往往导致一松一紧、一乱一治的循环。运动式执法虽能在短期内收立见之功,但就长远而言,破坏的是规则的稳定性和必然性。

  第三,敬畏观念不足是缺乏规则意识的心理原因。在我国,民众保持敬畏的源动力更多来自于理性或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两点,离不开道德教育和人文启蒙,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人格平等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等。在两方面都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对策 ]

  作为社会法治意识内涵的一个基本或核心层面,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应着重体现在以下方面:

  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包括积极的权利主张与合法权益的保护两个方面。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意识,或正当程序意识。这种正当性的要求,就是公民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要讲程序,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滥用权利。

  自觉守法意识。守法意识,即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意识。不管人们基于何种理由遵守法律,守法主体良好的守法意识是法律遵守的前提条件,也是法律被遵守的关键因素。

  社会公德意识。遵守社会公德既是一项道德要求,也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依法行政,核心是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权力滥用。

  建设法治社会,在整个社会确立各类社会主体的规则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

  对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行政机关来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对社会组织来说,要在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渠道,依法依规维护公民权益。

  对每个公民来说,要学会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为只有闹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法治社会对理性公民的要求。

  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正视食品消费升级的治理短板

  互联网时代,食品监管不仅要在技术上更新换代,更要在治理思维上跟上潮流,方能让消费者香在舌头、甜在心头

  热水与面饼的碰撞、料包与菜包的融合,一碗泡面曾是多少人不可磨灭的餐桌记忆。然而,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量已持续5年下跌。2015年,方便面产量较上年下跌8、54%,销售额同期下跌6、75%、记忆中的美好,难掩整个行业的疲态。

  泡面市场的冷热转变,与我国食品消费转型升级密切相关。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显露颓势的不仅是方便面,相比刚进入中国时的风光,洋快餐近几年也已跌下神坛。曾经,家长以一顿麦当劳作为奖励孩子的“美味”,如今却是实在没得选时,才同意孩子吃炸鸡汉堡。父母的选择变化,不仅是因为兜里钱包鼓了,更缘于头脑中更加健康的食品消费理念。

  在日益升级的食品消费理念中,健康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色香味俱全、食材新鲜,才是中国人评价美食的标准。即便在匆忙的高铁上,大家也为更可口的盒饭发出吁求;就算偏居一隅,也可以通过电商搜罗天南海北的美食。这些食品消费的新理念、新需求,呼唤“供给侧”要跟上。近些年来,“互联网+美食”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业态。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打通舌尖上的“最后一公里”;在外卖平台的穿针引线下,食客与餐馆完美相遇,也难怪千篇一律的方便面被消费者抛诸脑后。如今,无论是食品产业上游的食材采购、加工,还是下游的营销、推广,背后都暗藏着伴随行业创新出现的奇思妙想,食客在不经意间总能有意外之喜。

  新兴业态自然带来新的问题。食品消费转型升级,需要食品监管同频共振。送餐平台中的黑餐馆、网购大闸蟹时的“李鬼”阳澄湖、美食公众号的虚假宣传……这些伴随“互联网+”而来的新烦恼,也是给监管部门带来的新挑战。从本月开始实施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以及各地执法部门的新举措,都试图重新定义“互联网+美食”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赋予网络平台更多责任,加强对私人厨房、小饭馆的监管。互联网时代,食品监管不仅要在技术上更新换代,更要在思维上跟上潮流,方能让消费者香在舌头、甜在心头。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直接关系老百姓身心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难以挽回,因此,食品监管不仅要转型升级,还要防患于未然。日前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这对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社会治理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地执法部门相继约谈当地网络送餐平台,对入驻其中的商家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加强对食品行业上游企业的突击检查,从食品原材料开始把关,等等。这些都是想把工作做在前面,从源头上遏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消费者才能吃得更加安全放心。

  “吃了吗?”这句最独特的问候,体现着饮食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哪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能与中国相媲美,更没有哪个国家的食品市场规模能与中国平起平坐。食品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但食品消费的转型升级可能随时发生,食品安全领域仍存在着不小风险。面对“冷去的那一碗泡面”,面对变幻莫测的舌尖风潮,我们始终不应放手的,是食品背后,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以创新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

  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主动出击,杜微慎防,应该成为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日前,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这一指示将推动社会治安综治领域从“后置”变为“前置”,从“被动”转为“主动”,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近年来,各地政法综治部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处于高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安全事故等易发多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复杂,一些新业态在兴起发展的同时,也给公共生活带来新风险。不论是传统的社会治安,还是食品药品安全,以及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新型犯罪,都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比如,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如能更加细致,有些事故就不会发生;多一些应急处置的预演和预案,有些损失或许就可以避免。大量案例提示人们,如果将原本“后置”的环节提到前面,将会减少很多风险。

  未雨绸缪,有些地方已经走在前面。以征地拆迁为例,很多人的感觉是“天下第一难”,笔者近日在江西南昌却看到,这里的征地拆迁规模不小,总体进度却平稳有序。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有关部门在拆迁工作尚未启动时,就组织专门力量调研社情民意,做足风险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又如,针对电信网络诈骗,上海、吉林、湖北、深圳等地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实行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颇见成效。一系列社会治理成功经验表明: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防患于未然,平安就会越来越多。

  实际上,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为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提供了可能,为社会风险系数、群众安全感的“一降一升”提供了条件。以往,公安机关流传着一句话,“打击犯罪永远比不上犯罪的速度”、如今,随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健全,互联网技术的嵌入运用,一些过去“想到做不到”的事情逐渐变成了现实。比如,公安机关不仅可以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精准定位犯罪嫌疑人,快速将其绳之以法,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分析,科学预测违法犯罪的多发区域、高发类型等,有针对性地发出预警提示。又如,针对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情况,山东等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可疑资金和人员的监测和预警,避免群众财产安全蒙受损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事发后的及时处置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主动出击,杜微慎防,应该成为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各地政法综治部门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既要审时度势,精准把握新形势下各种风险,又要改革创新,丰富完善风险防范、平安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今很多地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互联网+社会治理”渐成风气,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加强智能开发、深度应用,拿出更多的科技“杀手锏”,使其对社会乱象的判断力、威慑力越来越强。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在社会治理这项系统工程中,预测预警预防机制相当于风险的“了望塔”、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越精确及时,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动性就会越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将随之不断提升。

看过“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的人还看了:

1.广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2017年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3.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4.2017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5.2017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6.2017年广西公务员申论热点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