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正文

2017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用考网【申论辅导】 编辑:谢君 发布时间:2017-01-02 14:02:58

  公务员考试把政府和广大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申论试卷的内容,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2017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一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18日,一则严厉校规在网上流传。其中“私自离校,要交10000元保证金”、“禁止男女生交往过密,包括不许并行、共餐、互赠礼品、直接交流”等规定引学生热议。在现实中,类似的奇葩校规,又何止一起?比如济南平阴一中规定“男女同学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贵州清镇养正学校规定学生上厕所需带“如厕牌”,否则将被记过,班主任将遭罚。

  原因分析

  [如何看待奇葩校规现象]

  首先奇葩校规是学校间恶性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就是硬道理。哪个学校的成绩好,谁就能吸引更多生源,进而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好大学的升学名额是相对固定的,这就导致学校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而无限压榨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奇葩校规,在短期内确实对提高成绩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为获得好成绩,学校会向“校规要成绩”,争相推出奇葩校规。

  其次,奇葩校规暗合国人悬梁苦读的传统。为了能够学业有成,很多人甚至不惜程门立雪、头悬梁、锥刺股。在如此语境下,奇葩校规反而是学校管理严格、办学正规、负责任的象征。甚至学校越是实行军事化管理,家长越高兴、越信任。因此,奇葩校规虽然伤害了学生的权益,但只要对提升应试成绩有帮助,家长就不会反对,社会也不会有多大的异议。

  最后,奇葩校规也是家长名校情怀的投名状。几乎每一个中国家长心中,都隐含着强烈的名校情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转型的客观因素,大学生毕业率不断走低,“最难就业季”频频出现,家长的名校情怀,越来越重。而学生之间,在学习兴趣、探索能力上,毕竟存在差异。为弥补这些差异,满足家长的名校梦,题海战术、无限压榨学生天性和权益的奇葩校规应运而生。

  综合看待与时代违和的奇葩校规的形成,直接原因当然是校方的成绩冲动,但其背后也隐含着国人强烈的名校情结和不健康的学习观念。

  [理性看待青年异性交往]

  青少年广泛的异性交往一方面有利于智力上的取长补短。男生逻辑思维强,数理化功课好,而女生在英文、语文等功课上更占上风。通过交往,男女同学均可以从对方那里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互相激励。“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参考对策

  消灭奇葩校规,不能只拿学校开刀。从长远看,相关部门更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改变应试教育的竞争模式,校正公众的不健康的学习观念和名校情结。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如何与异性正常相处,让其成为每个学生青春期的成长必修课。

  同时,校规制定要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把合理的意见吸收进去。还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听取社会的意见。最后,要经过法务部门过滤,把一些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与社会公序良俗相违背的条款删除,或者加以修改,使之符合法律法规精神,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2017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二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13日,随着课间铃声一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在农场的学生们排队领取农具,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

  综合分析

  “秀才不到田里来,见了韭菜当麦子。”这句民间谚语的书面表达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些用来讽刺和警戒不下田劳作、死啃书本的封建学子的农谚和名言,用在如今的学生身上仍然十分恰当。“书呆子”“文弱书生”代代相传,几乎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教育魔咒。而种田是以务农为生的耕种田地。学分和种田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有一种叫“种田课”的必修课却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

  “种田课”的开设,无疑就是直面问题实质的有益行动。劳动本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一种生活需要,如今却要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通过专门教育来“强制”,通过学分来诱导,不得不叫人慨叹。我们在点赞“种田课”之必要时,并不是要批评“亡羊补牢”的荒唐,而是对教育观念勇敢突围的首肯。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种田课”,其最大意义在于促使教育者重新认识常识和知识的价值。劳动是一种生存本领,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和生活。丢弃这个常识,驱赶受教育者全身心学习知识,明显是曲解常识与知识的关系,本末倒置。强健、勤劳、坚毅、创造,这些基本的生命特质是由劳动这个常识培育的,而书本知识只能算纸上谈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种田”是一种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让书本上、口头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同时,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多少有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病”、“王子病”,对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到了共鸣,让他们走进“种田课”才能让他们深刻地明白何为《锄禾》,珍惜劳动果实。

  《荀子·儒效》中有:“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种田课”的意义并不是种田挣学分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校园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升华知识,锤炼心灵。

  参考对策

  首先课程设计要科学。通过“种田”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都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决不能把“种田”课看轻了,搞成可有可无的“业余课”,那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其次要建立考评机制。把“种田”课纳入考评体系,防止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这样,才能使种田知识入脑入心,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2017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三

  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但在城镇化狂飙突进,城市建设“千城一 面”的今天,名片上的字迹却变得模糊,城市文化的传承遭受威胁。在此关键时刻,只有保护和创新城市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保护城市文化是打造特色城市的根本要求。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的一首《忆扬 州》,让我们领略了隋唐时称扬一益二的美妙扬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大拆大建,随意模仿,使得城市“千城一面”,完全丧失 了城市的地方特色,而且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面临严峻考验,昔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即将成为回忆。城市文化饱含了城市的政治氛围、历史风貌和个性, 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延续城市的记忆,确保城市的发展别具一格。

  创新城市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如果脱胎于生活的文化不能随之变化,那么必将被发展的现实所 抛弃。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非一味的因循守旧,而应在保护中创新,让文化更好地代代相承。上海豫园旅游区,保留完好的江南园林,通过扩建,形成规模宏 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将历史渊源、民族风格融汇商业文化,通过建筑规划的创新突破,实现了传统文化建筑的传承。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发源于民国时代的海派 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基融汇吴越精华,吸纳外国要素,正是这种勇于创新、善于扬弃的做法,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保护是保护文化的历史底蕴,是延续人们的城市记忆;创新是焕发城市的活力,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能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而 停滞,城市的发展同样不能以割断历史作为代价。传承需要保护,传承也需要创新,只有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城市文化才不会被割裂,才能得以更好地传 承。

  如果说红墙黄瓦的皇家文化是北京的名片,那么十里洋场的中西混搭则是上海的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展现城市风貌的名片,更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 产。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使城市文化得到更好地诠释。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