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带答案》正文

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带答案

用考网【历史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5-04 08:32:19

  在高考的备考冲刺阶段,高考历史的复习需要加强平时的习题训练。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带答案,供各位考生备考复习。

  高考历史冲刺选择题训练

  1.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  )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渡过经济危机

  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说明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渡过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2.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恢复金融秩序维护货币安全

  B .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D.通过立法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劳动人民购买力低下,于是造成了“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因此罗斯福新政主要是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3.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

  A.国家保护私营企业与个人合理利润

  B.国家调控取代自由企业制度

  C.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社会经济

  D.建设福利国家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C

  解析 材料完整意思是,对私营经济在保留的同时,要对其加以改进和补充,因而C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改进和补充”可知A项不对。而“应当保留”可知B项不对。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制度问题,故D项不对。

  4.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

  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D.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答案 B

  解析 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的标志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政府机能必须扩大”的主张使得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干预经济,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国家干预的实行,使财政赤字严重,国家货币发行过渡,造成经济“滞胀”的局面,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强调了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管理经济,不能只当“守夜人”,D项错误。

  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 C

  解析 注意理解“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是指作为社会主义标签的“计划”经济和平等原则给了资本主义改革的灵感。战后,西方各国福利制度逐渐完善,在欧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和瑞典,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这些都是朝着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方向调整的体现。

  6.国际著名学者陈启懋教授曾撰文指出:“二战后60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政治、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其原因主要在于(  )

  A.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B.“混合经济”逐渐出现并发展

  C.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D.垄断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象,A项不是主要原因,而B项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主要原因,B项正确。C项是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后采取的对应政策,不符合题意;早在二战前,资本主义就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项排除。

  7.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D

  解析 “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即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符合题意;而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故C项不正确;“十月革命”是成功的,故A项不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时,列宁已经逝世,故B项不正确。

  8.“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为了结束这种状况,苏维埃俄国(  )

  A.给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

  B.按国家规定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固定粮食税,允许粮食自由贸易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农不满,威胁苏维埃政权,为此,苏维埃俄国推行新经济政策,D项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故正确;A项是罗斯福新政内容,故错误;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错误;D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故错误。

  9.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政府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即新经济政策利用资产阶级的技术、资金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主要目标,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0.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尚未暴露,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分析,不会是关注革命成功的经验,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于二战后,故D项错误。

  11.斯大林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斯大林的“坟上”的原因不包括(  )

  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B.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农民取多予寡

  C.侧重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引导

  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要注意计划经济的指导性与指令性的不同,斯大林模式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经济的方式。

  1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

  高考历史冲刺主观题训练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责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了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材料二 英国曾一度被奉为福利国家的典范,在公平与效率这座天平上,英国则偏向公平,失去了应有的效率,这就导致了“英国病”。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主政期间,她曾大力削减英国福利制度的开支,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她要求英国失业的人,必须主动接受再就业的培训。如果拒绝再就业培训与寻找工作,就等于自动放弃英国福利保障金的领取资格。……其结果是喜人的,英国经济有了稳步的发展,但其不断加大的社会矛盾,与中产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无实质性改善的问题逐渐提升,从而衍生了诸多问题。

  ——百度百科

  材料三 随着市场的发育,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虽然穷人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差距太大而愤愤不平的感觉越来越普遍,此时社会就必须转型了,由强调效率转向强调公平。现在的中国大概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政府中还有廉洁问题,尤其不能搞太多的福利。因为福利是由政府分配的,在分配福利中政府是有利可图的。应该尽量让市场发挥作用。随着政府廉洁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社会福利,让更多的公共资源让政府来分配。所以,福利国家适合于高收入、政府廉洁的国家。

  ——茅于轼《“福利国家”的误会》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和福利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高福利政策带来的社会弊端。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端指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 (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战后各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战后各国转入经济建设和经济复兴时期的要求;现代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立法保障、政府作主导。

  (2)弊端:影响经济发展效率;滋生腐败;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增加财政赤字;失业率上升。

  (3)兼顾公平和效率;建立健全法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就业,减少失业人数,提高劳动积极性;建立多元多层次保障制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福利制度应符合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解析 第(1)题,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需要综合考虑,既要注意归纳材料信息,还要注意结合经济危机教训及战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其特点注意归纳材料。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题要言之有据,针对福利国家制度的优点和缺陷总结。

  14.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差异

  (1)填写下列表格:

  十九世纪前后的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国别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文明类型 中国 封建专制 农业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英国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在碰撞与同化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答案 (1)

  国别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文明类型 中国 儒家思想 农耕文明 英国 资产阶级代议制 大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经济 工业文明 (2)观念:白人优越,欧洲中心,传播文明。认识: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文明无优劣之分;西方文明及其传播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质。

  (3)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4)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生产。美国: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新政,改变“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