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讲解》正文

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讲解

用考网【言语理解】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1-10 14:04:36

  山东公务员考试中的片段阅读题考查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提高片段阅读的得分需要考生提高片段阅读的技巧。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供各位考生练习。

  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一)

  1、古人种植的时候需要雨水,行船的时候需要有风,水和风能够按照季节准时而至,古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秩序叫做“信”。有了“信”,人们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才能正常生活。所以他们总是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或神仙来保佑,以便得到准确、实在的“信”。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类自身也需要这种信,而人之信需要由“诚”来保证,来实现。“诚”指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是一体两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诚信的由来 B、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诚信

  C、对“诚”与“信”的继承 D、一体两面的“诚”与“信”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当今 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传播,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在全世界塑造我们国家的文明、友好、开放、包容的形象.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B.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D.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3、亚洲的困境在于——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产量、更多工作、更多餐桌上的食物,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烟雾被排放,更多的树木被砍伐,更多化学物质倾向河流。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

  A.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存在冲突 B.环境问题制约着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

  C.绿色产业将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D.亚洲的经济发展以资源的过度的消耗为代价

  4、怀旧是人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怀旧之所以在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历久弥新,并非由于它本身具有多大的魅力,而是旧事能给回忆的人以深思的素材,使人们于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某种或剧烈或断裂的变动过程中,触发生活的感悟,或是从中汲取生活的动力。

  符合这段文字的内容是:

  A.怀旧是一种情感,具有一定的心理功效 B.对过去的事情的回忆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

  C.怀旧的对象是引起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事情 D.怀旧的原因在于旧事对人具有特定的积极作用

  5、已经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瓶装饮用水的“真实身份”了。在商业部制定的软饮料分类国家标准中,瓶装饮用水是作为“饮料”一类定义的,其中包括了“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现在几乎没人把它当作饮料。它并非像形形式式的碳酸饮料那样可以选择,在人们看来,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城市日常生活饮用水源的组成部分——可供选择的,无非是品牌。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对瓶装饮用水的定义需要修改 B.市场上瓶装用水的品种太少

  C.各种品牌的瓶装饮用水差别甚微 D.喝瓶装饮用水已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答案

  1、答案:A。文段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前三句为第一层,讲“信”的由来,后两句讲人需要“诚”来保证“信”的实现,于是就有了诚信。所以本题讲的是诚信的由来。

  2、答案:C。本题不能选B。原因有两点:第一文段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选项不能脱离这一核心;第二提升我国软实力只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现代价值的一个方面,不能单独抽出来作为整个材料的论点。

  3、答案:A。材料结构非常清晰。第一个分句确立观点:“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即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存在冲突。第二个分句从大气污(烟雾)、植被破坏(树木)、水污染(河流)三个方面对首句的观点进行了事实论证。你认为“烟雾”和水污染也属于资源消耗么?这样分析就偏离题干中心太远了。D项的观点本身是正确的,可是不是材料反应的观点。

  4、答案 D。 这是一道判断正误题。“旧事能给回忆的人以深思的素材,使人们于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某种或剧烈或断裂的变动过程中,触发生活的感悟,或是从中汲取生活的动力”说的是人们怀旧的原因是这种行为的积极影响。 “怀旧之所以在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历久弥新,并非由于它本身具有多大的魅力,而是……”,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读到两点:第一,“而是”后面的内容显然是作者想强调的内容。也就是说A项仅谈怀旧的功效不切题,应谈旧事对有特殊经历的人有积极作用。第二,“之所以”说明这句谈的是原因。所以D项最为符合。

  5、D.

  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二)

  1、世界上许多民族正面临着在世界舞台上丧失母语的话语权,不得不依附于西方弥补语言文字,从而使本民族的文化被逐渐弱化。这段话可以被用来论证下面的哪一种观点:

  A.保护本民族母语的重要性 B.语言文字也有强势弱势之分

  C.民族的文化被逐渐弱化的原因 D.我们不能在语言文字上依附于西方

  2、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被告的上诉请求。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同意一审判决?( )

  A.同意 B.不同意 C.题中没有讲明 D.不是同意不同意的问题

  3、采矿、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发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重点扶植的产业,这对于一定时期内振兴国民经济和实现经济资助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缺乏中长期整体规划,采矿、煤炭、石油等部门只知道单纯地增加年度产量,忽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导致资源枯竭已见端倪,同时,由于地方利益冬季的支配,各地小铁矿、小煤矿、小冶炼炉的滥采滥用,不仅得不到限制,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和保护,导致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我国多年来扶植一些资源开发业,对于一定时期内振兴国民经济和实现经济资助是有积极意义的

  B.资源的无计划使用和浪费,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对生产力的最严重的破坏

  C.资源开发业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

  D.地方保护主义受利益驱动,滥采滥用资源,导致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

  4、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1】植物周期行为——【2】生理节律的奥秘。虽然这些行为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如光照时间长短等,但植物学家一直认为生物钟是植物感知外界条件的决定因素。要鉴定生物节律的生物钟基因,通常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生理节律能否被检测到,二是需要找到这种生物节律的异步个体。【3】植物光合作用节律用常规方法是难以检测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蒂夫·凯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借助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鉴定出第一个【4】植物生物钟基因。

  下面选项错误的是()

  A.1和2的概念相同,2包含1 B.1和3概念相同。1包含3

  C.1和4两个概念不同 D.3和4两个概念等同

  5、1995年,美国的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答案

  1、答案:A。本题是一道观点支持型的题目。也就是问考生,以文段为论据,直接支持了哪个观点。梳理文段结构,谈的是“丧失母语的话语权”的严重后果。那么它最直接支持的观点应该是保护母语。所以本题选A。

  2、答案:C。从法律角度讲,驳回原告上诉不等于维持原判,所以本题应该选C。

  3、答案:B。本题采用排除法。首先排除AD,因为概括的不全面。BD中,B是对原文的概括,而D是根据原文做出的推论,所以我们只能选择B。

  4、答案:D,这是一道判断正误题,让考生选择观点不正确的一项。1是植物周期行为,是生物节律,而4是使植物产生生物节律的生物钟基因,明显概念不同,C项观点应该是正确的。而3和4的关系也是节律与基因的关系,所以二者概念不相同。

  5.答案:B。本题考察对特定句子的理解。这道题必须结合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限制万分来选项:原句是说未发现电波源,不是说怀疑有没有电波源,实际上有电波讯号的就肯定有电波源,A项显然是错误的;C项是转换话题,文章涉及源头方面是否收到讯号的问题,只讨论地球方面接收讯号的问题,故不能选;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未发现电波源,而不是D项所说的未发现电波源的特征;原句说的是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是什么,故B项合适。

山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讲解相关文章:

1.行测片段阅读解题技巧及例题解析

2.广东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3.浙江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讲解

4.贵州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解析

5.山西公务员片段阅读例题解析

6.安徽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例题讲解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