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政治备考 > 《高考政治备考:高中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3)》正文

高考政治备考:高中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3)

用考网【政治备考】 编辑:未知 发布时间:2012-07-30 10:39:4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1)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反对】反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错误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主旨是在于更好的发展,以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同时注意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抓重点: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纲挈领,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
  1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1)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2)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判断事物的性质主要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或者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④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⑤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⑥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⑦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⑧对互联网、手机、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评价等。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注意】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19.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事物通过辩证的否定来实现前后相继的联系和不断向前发展的。(3)其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热点。“神舟六号”是在前面的“神舟1、2、3、4、5”号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最好能掌握】创新的社会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创新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反对】形而上学。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真理的属性【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1)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设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的出版。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高考政治备考:高中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3)]相关的文章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