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政治备考 > 《高考政治选择题训练带答案解析》正文

高考政治选择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用考网【政治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4-14 09:07:45

  高考政治中的选择题选择正确与否,对考生得分起着重要作用,对于选择题有的考生选不准确,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政治选择题训练带答案解析,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政治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选择题训练1:

  1.(2015·海南高考,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凡经人大及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旨在(  )

  ①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履行公职的神圣感和责任感 ②强化宪法监督,推进和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国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④弘扬法治精神,督促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题意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是说明国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①符合题意,入选;根据题意“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说明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要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赋予的,行政机关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④符合题意,入选;③后半句不符合题意,排除;题意没涉及法律体系的完善,没涉及法律法规建设,②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选B。

  答案:B

  2.(2015·天津高考,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意味着(  )

  ①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②法律要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公民要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在我国,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公民与人民有区别,不能等同。①表述错误,排除;根据题意“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说明了人民和法律的关系,②符合题意,入选;也说明公民在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④符合题意,入选;本题没涉及政府的行为,也没涉及以德治国,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答案选D。

  答案:D

  3.(2015·新课标卷Ⅰ,17)《决定》提出立法机关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的作用在于(  )

  ①明确立法权力边界,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 ②完善立法机制,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③使法律更好的体现民意,提高法律权威 ④促进公民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有利于立法机关收集民众意见,使立法进一步符合人民群众的意识;同时,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可,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守法的自觉性,③④符合题目要求;①②中的内容与题目中“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要求无关,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4.(2015·新课标卷Ⅱ,16)从2013年开始,某市在社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民情理事会。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诸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得益于民情理事会(  )

  ①提供管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 ②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 ③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民情理事会,是由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这样有利于提供管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因此A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A

  5.(2015·广东高考,30)某市区为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特聘一些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社会能人担任区、街镇、社区三级的综合治理委员,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以保障特聘委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政府出谋划策,特聘委员模式(  )

  ①代行了政府职能,推进社区基层民主 ②有助于政府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型 ③创新了社会组织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 ④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渠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特聘委员模式,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政府职能实现转变,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型,同时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渠道,故入选。①③观点错误,特聘委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政府出谋划策,但并不是代行政府职能,特聘委员模式创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但并没有创新社会组织政治参与方式,故排除。

  答案:C

  6.(2015·四川高考,8)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国家”的要求,农业部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经费继续推进该项工作。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政府(  )

  ①推进简政放权,促使农业发展符合经济规律

  ②坚持科学决策,提高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③组织文化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④实施经济调节,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②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政府投资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说明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提高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组织文化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治理支持,故入选。①④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并没有涉及政府简政放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并不属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故排除。

  答案:C

  7.(2015·新课标卷Ⅱ,17)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利于排除地方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C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C

  8.(2015·重庆高考,13,节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战国。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消灭并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不仅保卫了国家,而且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014年,我国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隆重纪念活动,以此铭记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公民具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面对外敌入侵,公民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强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②国家具有保护公民权益的职责,国家维护公民生命、自由等权利,为公民生活与发展提供和平环境,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③在我国,国家与公民的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高考政治选择题训练2:

  1.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B)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④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题肢④不是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的原因,故排除。题肢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2.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由此可见,纳西古乐(D)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历史悠久,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④正确;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决定”一词错误;②说法错误。故选D。

  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之魂,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与“风雨同舟,威武不屈”的精神实质一致的是(C)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风雨同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统一,“威武不屈”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体现团结统一,故①③入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爱国主义,故排除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勤劳勇敢的精神,故排除④。

  4.2014年9月20日,仁川亚运会开幕式演出中,中国元素频频现身。国宝熊猫和大红灯笼出现在倒计时15秒的中国介绍环节,“喂,你好”的中文也响彻现场,穿越环节的第一站便是中国万里长城和中国的元宵节……这些“中国元素”(D)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故排除①;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排除②。故选D。

  5.2014年8月,民政部发布公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做好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以下表述错误的是(C)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团结统一精神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

  C.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D.爱国主义应当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解析: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故选项C是错误的,符合题意。选项ABD都是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不能入选,故选C。

  6.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要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和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必须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因为(B)

  ①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而不是措施,②③是意义,符合题意,当选;①④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不选,故B项正确。

  7.近日,一张“方言地图”在网络上悄然走红。点击这些图标,便可听到当地人用方言讲述的5分钟小故事。这张“方言地图”来自一个叫“乡音苑”的网站,创办者竟是两个美国人。他们用这样一张“有声地图”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对于“正在消失的方言”,我们不仅需要保存,更需要保护。这启示国家(A)

  A.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做到百花齐放

  B.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D.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对于“正在消失的方言”,我们不仅需要保存,更需要保护,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加强方言的保护,做到百花齐放,答案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

  8.中国式过马路,是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现实生活中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但许多人一方面斥责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地“随大流”。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告诫我们应该(D)

  ①开展法制教育,提升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 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公民意识 ③开展文明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公德 ④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中国式过马路”体现的是当下国人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和公民的道德素养有关,故需要对公民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教育活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公德,③④正确;①②与题意不符。故选D。

  9.201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北京代表团在谈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时,有代表人士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强调指出:“韩剧走在了我们前头,但韩剧的内核与灵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这主要启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B)

  A.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B.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C.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D.要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作为检验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解析:材料中韩剧的内核与灵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即要求我们要自觉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有自信;故选B。

  10.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动的生活状况、道德行为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到的感动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蕴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这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D)

  ①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③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的关键句是“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主体是“小人物”,强调的是思想道德建设应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①③和题干无关,故D项正确。

  11.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W市积极发展创办优秀文化活动。2014年8月8日晚,第六届艺术节拉开大幕,“亲坊友邻·幸福家园”社区文化节也同时启动。积极发展创办优秀文化活动是因为(C)

  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②颠倒了二者关系,错误;③说法错误,先进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积极创办优秀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①④说法正确。故选C。

  12.201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主要启示我们艺术创作(A)

  A.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B.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C.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D.要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作为检验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解析:材料强调文艺要在思想上艺术上成功,同时也要在市场上成功,因而答案为A。B、C与材料无关。D表述错误,检验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是社会实践。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