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2)》正文

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2)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1-14 16:54:56

  新闻两篇练习题答案

  1.解析:A项“序”xù;B项“泊”bó;C项“载”zài(注意音标位置)

  答案:D。

  2.解析:A项要注意词的褒贬,“统治”有不平等的关系。B项要注意事理,只有改建才能扩建,只有建好后才能装修。C项“告终”就是“宣告终结”。②句已有“宣告”,故只能用“终结”做宾语。D项“木然”,麻木,没有反应。“茫然”是不知所措,①句有“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故该用“茫然”。

  答案:A项①统治,②管治。B项依次为改建、扩建、装修。C项①告终,②终结。D项①木然,②茫然。

  3.解析:用“国旗”比较庄重;用“米字旗”则欠严肃。

  答案:略。(见课文)

  4.解析:A项如实描写彭定康离去的情景,没有双关的意义。B项“退役”实指船舰退出服役,但因为在本文中“不列颠尼亚”是殖民主义的象征,所以“退役”又暗指殖民主义的退出历史舞台。C项参观者是为死难者祈祷,表示她对死者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愤恨;后一句是交代奥斯维辛没有教堂,法西斯不信基督,不存在象征。D项“够了”,一方面是参观者说“够了”,无法再看下去了;另一方面也暗含作者说“够了”,不需再看,法西斯的罪恶也完全暴露无遗了。

  答案:A、C。

  5.解析:品味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要有语境意识,注意其与上下文的联系。

  答案:A.“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紫金花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区旗的标志,两者互相映衬,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这背景的特征是,一个如落日,一个如朝阳,一个已经腐朽衰落,一个正在兴旺发达。B.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C.这个句子作者用了所谓“以乐写哀”的手法,布热金卡这个当年的人间地狱,太恐怖太可怕了,所以与之相配的景色本来也应该是恐怖可怕的,但现在呈现的却是和平宁静的景色,在极大的反差中,人们越是感受到现在的和平宁静的幸福,就会越发感到法西斯残暴的恐怖和可怕,从而也就越是激发起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恨。D.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句子,中心就在“雏菊花”象征什么。有人认为“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教师用书》认为“雏菊在怒放”象征“朝气蓬勃的生命”,“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未能从具体语境出发。句子写得明白,“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不能忘了前面有个介词结构作状语,“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是为了毁灭罪证,它们的阴谋能得逞吗?“雏菊花在怒放”!所以白色的“雏菊花”当是象征那些屈死的冤魂,“雏菊花在怒放”当是象征死难者在不屈地怒吼,在控诉,在声讨。西方人为死者哀悼常手捧雏菊花,这一习俗对理解句子也可能有帮助。

  6.解析:本题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概括。

  答案:四个主要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仪式;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7.解析:一篇新闻分为三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由此也便可知,新闻标题在一篇新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新闻标题的作用有: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揭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美化报纸版面等。

  答案:《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很有特点。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奇妙无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新闻?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同时,作者通过这个标题,也暗示我们,奥斯维辛虽然有的只是“旧闻”,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看,但人们还是会天天地来到这里,也会经常地说起它,只是因为永远也不能忘记法西斯的暴行,不能忘记那些死去的同胞,应该特别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

  8.解析: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多用否定句是这篇新闻的语言风格,这一风格很好地服务于其内容的表达。

  答案: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9.解析:消息是我们天天接触的一种文体,通过写作练习进一步熟悉这种文体,对于我们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案:略。

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初一上册语文第二课课后作业题

2.高二上册思想政治课后练习题

3.高二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试题及答案

4.生命之舟训练试题及答案

5.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巩固练习题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