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正文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用考网【历史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6-02 10:10:55

  王安石变法是高考历史经常考察的考点,为了帮助巩固相关知识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供考生参考练习。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选择题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宋神宗急功近利 B.宋神宗动摇不定

  C.宋神宗反对变法 D.宋神宗软弱无能

  2.【改编】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王安石变法有利于上述现象出现的有(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

  A. 均输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青苗法

  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保甲法的特点是 ( )

  A.兵农分离 B.寓兵于农 C.寓农于兵 D.兵将分离

  8.下图中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 )

  A.运输  B.灌溉  C.引用  D.防洪

  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

  A.社会背景的需要 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1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造成冗兵冗费

  C.削弱了武将权力 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12.“皇祐二年(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杭州太守范仲淹采取了“饥岁工价至贱,可兴土木之役,……”的措施。其主张是 ( )

  A.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B.巧立名目,增加徭役

  C.兴建工程,以工代赈 D.降低工价,开仓救济

  13.中国历史上多有变法运动,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这里“法”的内涵是( )

  A.法律 B.方法 C.制度 D.法家

  14.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均输法 B、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

  A.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 B.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

  C.反对任何变法改革 D.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8.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收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

  A.从善如流

  B.赏罚必信

  C.用人得当

  D.戒急戒躁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材料题

  19.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2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

  (1)唐朝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是什么?两税法与唐朝前期的税制相?

  (2)北宋王安石变法在赋役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

  (3)清朝摊丁入亩在古代赋役改革史上具有什么重要地位?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1.阅读材料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 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2.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3)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评价?

  (2)材料二中邵伯温所说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这两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3)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答案

  1.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故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统治者态度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对农业生产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分析选项,A是军事方面的措施;B打击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符合题意;D是教育方面的措施。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内容

  3.C

  【解析】

  试题分析:方田均税法指的是根据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这样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故选C。AB项是调控市场的措施;D项是保证农业生产资金和种子的措施。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是改革的具体措施损害了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最终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他原因如变法用人不当,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等这些原因也需要掌握。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王安石的“理财”,而“③将兵法”是和“理财”没有关系的,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④市易法均是重要的“理财”措施,所以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5.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这是庆历新政内容,不要和王安石变法混淆了。庆历新政目的主要是以整顿吏治为主,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

  6.D

  【解析】

  试题分析:“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是指王安石认为公私穷困都是因为没有好好理财,所以应该选择跟理财有关的措施,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7.B

  【解析】甲法规定,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8.B

  【解析】农田水利法颁布后,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就有具有灌溉作用的木兰陂。

  9.D

  【解析】北宋不是在农民战争推翻前代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通过发动兵变夺权的。

  10.C

  【解析】

  试题分析: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味,同时也攻击了变法,问题的关键是用人不当导致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本题以司马光的对新法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新法(王安石变法)的评论,既要注意到其客观作用,也要注意到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B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只是反映了北宋军队人数的增加,A、C两项没有体现。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军队战斗力并没有因人数增加而增强,所以D项不正确。

  考点:北宋中期的冗兵局面

  点评: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统治秩序。秉承着“自古有叛乱之民,无叛乱之兵”的理念,把社会上的流民等势力不断地扩充到军队当中去,这样是军队的人数不断的增多,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还造成冗兵的局面。与此相关的通过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造成了冗官、冗费的局面。

  12.C

  【解析】略

  13.C

  【解析】略

  14.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均税法就是针对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司马光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本质意图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中国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态度

  16.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惠遍农无乏”指青苗法,免除了地主的高利贷盘剥,免役法使大地主的利益受到了限制,“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涉及的是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是商品贸易 方面的内容,排除。

  1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这里的谗佞指的是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所以选B。

  18.C

  【解析】略

  19.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

  封建统治危机时期。

  措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局部调整的改革。

  历史作作用:生产发展,财政收人增加;军事实力增强。

  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

  性;改革要措施有效,用人得当。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005—2006年高考中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背景、内容、作用、影响的考查。复兴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国古代改革与现在的改革进行比较,以做到“相互借鉴、古为今用”,赋予古代改革以现实意义。具体讲,应进一步明确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总结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特点和启示。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来源:学.科.网Z.X.X.K]

  进步性:①两税法是以资产的多少为收税的依据,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②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改变了贵族官僚免税的特权,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

  (2)实行募役法,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实行方均税法,官僚地主必须按土地实有数量交税,增加了国家收入。

  (3)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步放松。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1.

  (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2分)

  认识: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4分)

  (2)表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分)

  影响:在抑制兼并、保证农业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答梭伦改革“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实际就是要求学生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效用作答,如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都是 “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梭伦改革中这些有利于缓解矛盾,升“人民”自由和地位的措施,主要从积极作答即可。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专以此为事”即为变法中的部分措施,再结合“破富民以惠贫民”得到表现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这些措施的影响要从多角度去看,对国家和民众具有利的方面,对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集团,有不利的一面,必会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

  ·梭伦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梭伦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

  22.(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3)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4)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围绕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评价方面的几段材料,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比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盖免役之法…‘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材料二“敛免役钱,得出他们争论的是: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说明实行“募役法”的好处是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说明“募役法”的危害。(2)要注意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二、材料三都是指出:变法的危害,可知是反对变法;材料三还指出变法对以后历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其不同点。(3)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这和反对派的主张从目的上是一致的。(4)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身上学到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感。任何一次办法都会遭到反对势力的阻挠,因此这要求改革者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合理的方法、灵活的手腕等。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局面;招募士兵无限度带来的冗兵的局面,从而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到了北宋中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中背景下进行的。考试中也往往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和影响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23.(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2)“尽变更祖宗法度”:王安石变法只是在理财、强兵、选拔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没有在政治方面(吏治)进行改革。 “以至今日之祸” :靖康之变并非祸自王安石变法,而是北宋统治集团反对变法、腐败无能的结果。

  (3)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三不畏”的变革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第(1)问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第(2)问实际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评价;找到“不实之处”后,回答的理由要充分(全面)、具体(以史实为据)。第(3)问应把王安石变法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剖析,总结出超越时代和阶级,即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东西。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2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

  (4)主题:发展经济。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2)在充分理解材料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找出三个方面的含义,每一个方面即有一个标准,联想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措施可以回答出影响;(3) 阅读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4)总结三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三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三次重大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这三次重要的变法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明显区别,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孝文帝改革则发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他是少数民族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也得以清晰展现,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统治的危机,所以这三次改革从性质上来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