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考历史复习强化训练》正文

高考历史复习强化训练

用考网【历史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5-04 08:40:17

  高考历史的复习需要平时的训练,强化知识点的记忆。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复习强化训练,供各位考生提高练习。

  高考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选择题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

  2.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 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 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材料中的限定时间“1956年”“1957年”,A项正确。B项虽然发生于1956年,但中共八大的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C项是在1958年,D项是在1978年以后,均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定。

  3.梁治平在《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  )

  A.商品贸易逐渐消失

  B.“左”倾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计划经济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说明排斥市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4.读“1957~1960年我国经济统计(部分)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 083 580 503 566 1959 1 483 867 616 497 1960 1 637 1 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启动

  D.国民经济形势趋向好转

  答案 A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知,1958~1960年工业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严重不平衡,这与1958年“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有关,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故A项正确。

  5.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到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时间“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分析,此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题干现象是“大跃进”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因此应选C项。

  6.《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等信息可知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选B项。

  7.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

  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D

  解析 反右斗争扩大化发生于1957年,导致政治建设遭到破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1960年,导致经济建设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故D项符合题意。

  8.(2014·江苏高考)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 D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至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这一制度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符合材料“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故D项正确。

  9.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图中1985年之后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表时间限定1981~1989年,由所学知识可知,D项时间不符合。C项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无关,A项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将缩小城乡差距,A、C项都可以排除。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全面展开,分配体制的改革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故B项为最佳答案。

  10.“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经历……以来,改革进入新阶段”排除A、C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B项,D为正确选项。

  11.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  )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B、D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市场经济,故C项正确。

  12.下图是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企业民主管理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03年左右,从备选项涉及到的时间来看,只有D项符合。

  高考历史复习强化训练:主观题

  1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表格中分析,有两个高峰,即1963~1965年、1981~1985年,依据时间确定背景,从政治角度分析。第(2)问,从表格中分析可知,从1952~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第(3)问,从表格中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等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依据时间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得到发展,其原因从政治角度分析。

  14.2014年春天的两会,因为“学习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而变得飞扬热烈,因为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精神风貌而变得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的大国梦:基本上是以各族之人民互相吸引,建为一国,同时将国境内之语文、律法、风俗予以融合,使成大国之象。

  ——孙中山:《万国公报》(1905年)

  (1)材料蕴含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归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探寻中国“大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孙中

  山“强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的强国梦:具体而言,“大跃进”其实就是毛泽东的一个“强国梦”。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话,我们应当能够发现,这还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梦,它也是当时举国上下成百上千万人想要创造人间奇迹的集体雄心的写照。也只有这样一种狂热的强国冲动和极端的民族自信,才能够使全国亿万人,上自毛泽东,下至一般干部与民众,都陷入到那样一种盲目的自信和热情之中,造成那样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集体失智的历史现象。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大跃进“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梦”的原因?从特点、方式和后果方面简评“大跃进”运动。

  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013年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

  (3)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对此有何启示?

  答案 (1)主要思想:暴力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中国强国梦。

  理论与实践: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法令,发展实业;进行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革等。

  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帝国主义破坏和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等。

  (2)原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对客观现实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影响。

  评价: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采取了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3)论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世贸组织;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启示: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平等与世界各国交往等。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