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详解》正文

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详解

用考网【言语理解】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1-04 09:01:49

  片段阅读题考查考生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是辽宁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难点题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欢迎各位考生练习。

  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一)

  1、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 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 能抗虫害的作物可能促使更难杀死的害虫出现

  D. 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2、文学批评中有句老话叫”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论其世,才能知其人其文。接受美学有条重要原则叫”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时,才谈得上理解接受,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时而异,故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 讨论作品的接受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

  B. 不同时期的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C. 不同人生阶段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可能不同

  D. 讨论作品必须考虑作者所处时代及作者的经历

  3、盘龙类动物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动物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的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头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肉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位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

  A. 四角龙的骨头

  B. 头角上的骨架

  C. 被穿越的颞孔

  D. 穿越颞孔的肌肉

  4、研究人员发现,无论人们是否进行剧烈运动,轻度脱水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受轻度脱水的影响。她们的认知能力尽管不会出现明显波动,但会觉得所面对的问题变得更难。同时,她们还会感到头疼、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对男性而言,轻度脱水同样会让他们感觉疲劳、紧张、焦虑,并难以应对智力问题。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

  A. 轻度脱水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

  B.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脱水影响

  C. 轻度脱水危害生理心理健康

  D. 无论运动与否都要给身体补水

  5、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艺术创作与工业化生产格格不入

  B. 感情培养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C. 艺术创作必须重视深入大众生活

  D. 艺术家躬身体验就能创出好作品

  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答案

  1.A项,”雾剂“污染环境无中生有,排除。原文说的是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B项偷换为”转基因玉米和棉花品种无法对付害虫“,错误,排除。D项”保护了一些害虫“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2.文段由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引出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最后得出结论:”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可知,A项的”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与此相符。D项说的是”知人论世“,B、C项表述无中生有,均可排除。本题答案为A。

  3.B。找到”其“所在原文”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肉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简化后就是:头角上有个骨架,咀嚼肌肉依附其上。因此”其“指代的是B项”头角上的骨架“。

  4.文段首先指出”无论人们是否进行剧烈运动,轻度脱水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然后说明了女性和男性受轻度脱水影响的具体表现。由此可知,作者意在说明的是无论运动与否都要给身体补水,即D项为正确答案。

  5.文段首先说明信息化社会深入生活的意义越为重大,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由一位论者关于艺术创作与现代农业对比的论述,强调了深入生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选项中与”深人生活“相关的只有C、D项。D项”就能“的表述把”躬身体验“作为创出好作品的充分条件。与文意不符,排除。本题答案为C。

  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二)

  1、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各主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会尽可能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充分拓展自身竞争优势,努力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个过程必然带动银行业微观效率的提升。

  “这个过程”指的是(  )。

  A.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过程

  B. 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过程

  C. 外资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

  D. 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扩大市场份额的过程

  2、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而是一种过日子的办法。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了这点,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游戏。

  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人世意义的哲学”,并且以后者为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哲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民众

  B. 如今的哲学发展偏离了它的本质

  C. 康德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

  D. 当代人们对哲学的诠释方式发生了改变

  3、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

  A. 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生活方式

  B. 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C. 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

  D. 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4、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美与不美可以相互转化

  B. 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C. 任何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所处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 美的东西不可能永远都是美的

  5、在二审终审制的法律前提下,再审终审案件怎么也不应该是司法部门的本意,剩下的理由只能是“顺应民意”了。“顺应民意”虽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于法律,“顺应民意”应该体现在立法中,撇开司法的独立性,就法律的稳定性而言,朝令夕改的东西绝对不是法律,可以任意加以修改的文本同样也不可能是法律,这是法律本身树立强大权威的必要条件。对一宗杀人案的判决,竟然如此一波三折,即便最终杀了罪有应得的李昌奎,同时也让法律的威严大打折扣。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法院的判决不应顺应民意,应只关注法律自身

  B. 法院的判决不应朝令夕改,应该保持稳定性,以确保法律的威严

  C. 我国二审终审制的案件审判程序不合理

  D. 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本身树立权威的必要条件

  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答案

  1.根据就近原则及对文段的剖析可知:“这个过程”指的是银行业务主体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相互竞争的过程。故选D。

  错项分析:A项,该项是整个文段的背景铺垫。

  B项,扩大范围,“银行业发展的过程”要大于“扩大市场份额的过程”。B项错误。

  C项,文段没有提及“外资银行提供优质服务”这一点。

  2.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倾向,肯定“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过日子的办法”,认为“学院哲学”背离了哲学的初衷。由此可以判断作者是想要哲学回归到原本“过日子”的状态。结合选项可知A项正确。

  错项分析:B项,是文段后面的内容,从整个文段来看,文段的重点不在于讲哲学的发展变化,而是强调其原本的意义。

  C项,从表述可知,苏格拉底和康德的哲学是不同的,前者是“过日子的哲学”,后者是“学院哲学”。

  D项,“诠释方式”错误,文段是人们对哲学内容和意义的“诠释”,而不是强调诠释的方式。

  3.三个分句的相同点在于“相同区域”,不同在于“族群”“历史时期”的不同,因此可以得到D项的结论。即:地理环境并不决定生产方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错项分析:A项,文段并没有讲环境如何使人类改变生活方式。

  B项,文段没有讲人们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只是讲生产方式随空间或时间的转变。

  C项,第三个分句中只讲了同一族群。因此C项错误。

  4.C。文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话总起,提出论点,后面的内容都是为了说明这个论点而举出的具体事例。因此,文段意在说明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美会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即美的东西与人处在不同的关系中,人们对美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A项前半句正确,但是文段并没有说美和不美可以互相转化,而是说在不同的审美关系中,美的东西可能是美的,可能是不美的,也可能是另一种美。B项过度推断,文段叙述的角度比较客观,并没有提倡什么或者要求什么。D项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文段意图所在。

  5.A项属于过度推断,由“‘顺应民意’虽然是天大的好事”可知,文段并没有否定法院判决应顺应民意,故A项错误。C项属于主观臆测,文段只是提及了“二审终审制”,并没有对这项制度加以评价,故C项错误。D项的迷惑性较大,由“就法律的稳定性而言…必要条件”可知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通读文段可知,文段的展开围绕的都是法院对李昌奎案作出的判决,且从内容的丰富程度来看,B项显然包括D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辽宁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详解相关文章:

1.行测片段阅读解题技巧及例题解析

2.安徽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详解

3.行测考试片段阅读习题讲解

4.湖北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试题解析

5.江苏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