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带答案》正文

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带答案

用考网【言语理解】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1-04 08:23:35

  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片段阅读是考生得分的要点,要提高言语理解能力需要考生重视习题练习,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供各位考生练习。

  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一)

  1.DNA是由4种单核苷酸按特定顺序组成的,一个单核苷酸相当于一个密码,3个相邻的密码组成一个密码子,十几个至上千个密码子有序地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遗传功能单位,人们称之为结构基因。

  最准确理解上面一段话意思的是( )

  A.4个按特定顺序组成的单核苷酸就是DNA

  B.结构基因是由十几个至上千个密码子有序地连接起来形成的

  C.密码子是由3个单核苷酸组成的

  D.单核苷酸就是遗传功能单位,它由十几个至上千个密码子组成

  2.牛的可贵之处,即在活着的时候,就不知疲倦地供人役使,死后则把全身献给社会。牛对于人类社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牛是不知疲倦的动物 B.牛是农民的宝贝

  C.牛是社会的财富 D.牛是奉献精神的象征

  3.海洋中波浪冲击海岸时激起大量的浪花,冲击力可以摧毁坚固的建筑物,其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每秒钟在1平方公里海面上产生的能量可以达到20万千瓦之多,据科学家估计,全球波浪能的储量可以达到25亿千瓦。现在,沿海各国都十分重视利用这种能源作为发电动力。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意思的是( )

  A.海浪中蕴藏有巨大的能源

  B.波浪能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

  C.世界上尚有25亿千瓦的波浪能等待发现

  D.沿海各国利用海浪能源可以发电25亿千瓦

  4.有些群众生活困难,虽有发展潜力,但现在难以靠自己改变目前的处境,需要扶一把。有人认为,资源和就业的配置要通过市场解决,政府不好包办。但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与协调,也不可能顾及全社会的扶贫救弱。假如困难群体陷于无助,贫富差距过大,无疑会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应该为困难群众谋利益 B.困难群众单靠自身努力常常难以脱困

  C.市场本身不会自动协调社会收入 D.贫富差距过大势必影响社会协调发展

  5.搞一丁点通货膨胀就像怀一点儿孕,很快就会使肚子胀起来,大大超过一丁点的界限。这句话主要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通货膨胀绝对不能搞

  B.通货膨胀一旦搞起来就收不住

  C.通货膨胀很容易搞

  D.通货膨胀的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人们的预计

  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答案

  1. 【解析】B。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原文的正确复述。

  2. 【解析】D。牛在身前供人役使,为人作出贡献;死后则把全身献给社会。本文表达的是牛的奉献精神。

  3. 【解析】A。文中说的是海洋中的波浪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正确选项是A;B项文中没有提到;文中说科学家估计全球波浪的储量可以达到25亿千瓦,这只是估计,并不是说等待发现,也没有说可以发电25亿千瓦,因此C、D两项表述错误。

  4. 【解析】A。本题的观点在句首,后面的句子是解释若不为困难群众谋利益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5. 【解析】A。本题是一道推断题,原文的意思是通货膨胀搞起来就收不住,由此可以推出原句要表达的观点是通货膨胀绝对不能搞。

  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二)

  1.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模树,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变白,冬日变黑,因其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也为诸树之榜样,相传此树最早生长在周公的墓旁。这两种树分别称之为“楷”和“模”,以树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为称之为“楷模”。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楷”和“模”是两种树木的名称    B.“楷模”二字都带“木”字

  C.“楷模”原指两种树         D.楷树、模树皆有灵气

  2.《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现实,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联系着的。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更是跟“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气的概念演变     B.解释《左传》中的“一鼓作气”

  C.气是积极战斗的    D.“一鼓作气”与“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3. ________。曹雪芹还没有来得及张扬就已辞世,其未完成的作品成了大作品;仙逝不久的钱钟书先生生前躲进小楼成一统,从不爱张扬,却取得了大成就,被公认为学界泰斗。乾隆皇帝最爱张扬,所到之处必御笔题字,“结集出版”的诗集比“李杜”的还厚,结果怎么样呢?世人自然明晓。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

  B.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

  C.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

  D.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

  4.我们并不苛求完美无缺的改革。认同次优思维,即使存在很多缺陷和不完美的地方,但比过去有所进步就值得赞赏--次优思维是一种务实的思维,但这样一种思维正被官场某些贪得无厌之流滥用,成为遮掩其惊人贪欲的遮羞布。某些地区的车改就是这样,他们利用公众对财政用度的不知情,反正过去的集体之恶也无法追究,于是尽可能去丑化过去,把过去的情况说得很糟,从而论证如何并不算太坏,甚至可以算得上可以接受的次优。他们所做的不是论证改革本身的正当,而是在顾头不顾腚地丑化过去中为自己辩护。无论车补如何的过分,但比过去还是有节约啊,“次优思维”就是这样被滥用。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改革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所以次优思维是一种务实的思维

  B.不应该过分认同次优思维,因为它存在很多缺陷和不完美

  C.反对滥用次优思维以谋私利,要注意事情本身的正当性

  D.谴责某些地区车改时滥用次优思维满足贪欲的无耻行径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说过:“不容许过分强大的东西存在,这乃是上天的意旨。”大自然本身是个调节器,处处有平衡。这一平衡在社会关系中的一个表现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文化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在知识和智力上越来越趋于相等。尽管草根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上与精英有明显的差别,处在不平等的社会两极,但在文化和思想上并不逊于所谓精英。不断加速的信息与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使精英与草根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模糊,人们可以发现,即使精英中亦有滥竽充数者,草根中却并不缺少英才。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回归平衡是社会的永恒法则

  B.草根力量的崛起是社会平衡的体现

  C.草根与精英之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D.草根取代精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答案

  1.【解析】C。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楷模”一词的由来。作者先是介绍了楷树和模树的特质,然后阐述如何由这两种树名演变到现在的“楷模”。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原指”一词体现出了文段为“楷模”溯源的意图。

  2.【解析】C。文段先后介绍的是:《左传》中的“一鼓作气”是说战斗的;“士气”的“气”是指斗志;“浩然正气”中的“气”也是带有战斗性的;“义气”、“正义感”、“正气”与“浩然正气”一脉相承。这些内容的相同点是都具有战斗性,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气是积极战斗的”,故正确答案为C。

  3.【解析】C。横线后的句子,举曹雪芹、钱钟书的例子和乾隆做对比,说明不爱张扬的却是真正的大作家,爱张扬的却不是真正的大作家。A、B两项说“大人物、大名声”,本题说的是“大作家”而非“大人物”,更没说“大名声”,可排除。前一部分虽然谈的是“大作家、大作品”,但是最后的落脚点落在“大作家”上,D项错误,排除,故选C。

  4.【解析】D。文段是在借次优思维的滥用来讽刺某些地区车改的荒唐,作者的态度是反对和谴责的。A、B、C三项只是单纯论述次优思维,而没有涉及车改,不如D项合适。

  5.【解析】B。这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草根”与“精英”两大阵营日渐走向平衡,两者的差别趋于模糊化,而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平衡法则。A项未提到“草根”这一关键词,可首先排除。C项本身表述错误,两者只是在知识和智力上趋于平等,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上还是有明显差别的,也排除。D项属主观臆断,无法从文段中推出,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B。

北京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带答案相关文章:

1.广东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附答案

2.贵州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带答案

3.安徽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带答案

4.浙江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含答案

5.安徽公务员片段阅读训练题带答案

6.湖北公务员片段阅读专练题带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