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及讲解
用考网【常识判断】 编辑:谢君 发布时间:2017-01-19 11:44:12
在公务员法律行测考试中,常识部分考察范围广泛,想得到全部的分数绝非易事,需要试题的加强练习提高做题技巧,以下就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帮助你练习提分。
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一)
1、法律实施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施行法律、运用法律的活动,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包括( )。
A、法律确立
B、法律执行
C、法律遵守
D、法律适用
2、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的后果、实施制裁的机关、方法的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 )。
A、司法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3、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为( )。
A、权利能力
B、行为能力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4、某保安公司与湖南省邵东县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签订协议,以每月7、5万元的承包费,在夜里10点到次日早6点,为县城区提供有偿治安巡逻服务。“转包”治安权这一事件说明了( )。
A、因地制宜地维护治安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B、保安巡逻是治安防控的协助力量
C、社会治安需要综合治理
D、某些行政执法部门缺乏法制观念,滥用权力
5、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关于这句格言含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
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
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
D、天灾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加以调整的事项
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答案
1、答案: BCD
解析:
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法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在被制定出来后,付诸实施之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法律的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三种。故正确答案为B、C、D。
2、答案: ACD
解析: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惩罚措施。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为司法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违宪制裁。故正确答案为A、C、D。
3、答案: B
解析: 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既享有法律权利,又必须承担法律义务。行为能力指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法律关系,享受法律权利,承担法律义务的资格。法律事实是符合法律规范,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据此,答案为B。
4、答案: D
解析:
宪政社会,公民向政府支付赋税,就是为了“购买”包括警察在内的政府部门的公共安全与服务,如果这种安全与服务可以转包,警察存在的合法性便无存。
即便是协议下的转包,承包方也不能获得执法权主体资格。执法权是公民以立法的方式授予政府部门,在未取得公民同意的情况下不能转嫁给另一方,否则即是一种渎职。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5、答案: C
解析: “法律不强人所难”是一句古老的法谚,它的意思是法律不强求不可能的事项或法律不强求任何人履行不可能履行的事项。这是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核心所在。法律不以“圣人”的道德情操要求众人,但法律不阻碍进步,故法律也不能以“小人”的标准去定分止争。要求人们对不能预见的事项履行义务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求人们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承担责任也就是“强人所难”。所以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这正是“法律不强人所难”的体现。故答案为C。
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二)
1、甲方邻居携带6岁小孩进入山林中狩猎。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自行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自回家。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甲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
B、意外事件
C、过失致人死亡
D、不构成犯罪
2、不服地方各级法院第一审未生效判决时,哪类人有权请求检察院提起抗诉?( )
A、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B、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C、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D、被害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3、下列属于不可以提起复议的行为是( )。
A、国务院某部门的《关于提高食盐出厂(场)价格的通知》
B、某市政府的《XX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
C、某镇政府的《关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专项整治活动的意见》
D、某省人大的《××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权益保护法办法》
4、甲、乙婚后购买一套房屋,但是只登记了甲的名字,后来甲私自将房屋赠送给不知情的表妹丙,并且和丙办理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据此,下列说法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是( )。
A、丙可以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因为是无偿赠与行为
B、丙不可以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因为不符合善意取得构成要件
C、我国法律规定,善意取得只能针对动产,不动产不能善意取得
D、丙可以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因为丙是善意取得
5、通常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 )。
A、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B、提前30日以口头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C、提前6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D、提前60日以口头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答案
1、答案: A
解析:
《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本题中,甲明知6岁的小孩在山林中丢失会有生命危险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他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C
解析:
《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五日以内,应当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且答复请求人。”故本题选C。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属于“不可以”提起复议行为的一项。《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 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 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输。
某省人大的《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权益保护法〉办法》属于地方性法规。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我国《物权法》规定:善意取得必须要满足以下要件:(1)处分财产的人是无权处分人; (2)第三人必须是善意,即客观的不知情;(3)第三人必须出了合理价格;(4)动产已经交付,不动产已经办理登记。本题题干所述不满足善意取得第三个要件,丙没有出价,赠与行为不适用于善意取得,因此丙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排除A、D两项,B选项正确。C选项的错误在于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适用善意取得。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5、答案: A
解析: 《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因此本题选择A项。
看过“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及讲解”的人还看了:
[公务员法律常识练习题及讲解]相关的文章
- 上一篇:公务员法律常识题及解析
- 下一篇: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