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常识题库练习题及答案
用考网【常识判断】 编辑:谢君 发布时间:2017-01-19 11:31:23
常识判断模块是公务员考试行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考生想要取得高分试题练习必不可少,以下就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公务员常识题库练习题帮助你练习提分。
公务员常识题库练习题(一)
1、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 )。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
C、中共中央
D、各级人民政府
2、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3、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
A、甲、乙、丙、丁、戊
B、子、丑、寅、卯、辰
C、金、木、水、火、土
D、东、西、南、北、中
4、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 )。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
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
5、下列诗句未涉及秋天的是( )。
A、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B、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
C、山明水净夜来霜,树树深红出浅黄
D、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公务员常识题库练习题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题干既然要实现政府职能,实施主体当然是人民政府,在我国有着不同级别的人民政府,只有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努力才能良好地实现政府职能。而国务院则是一个庞大的处理国家各项事务的领导机构,全国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中共中央则是党的领导机构,它们均不是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常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指的是天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预示春天回归;清明表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①反映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②反映太阳高度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日太阳高度
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春分、秋分白昼、夜晚时间各半
③反映寒热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④反映降水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⑤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寒露、霜降
⑥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小满、芒种
⑦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清明
3、答案: C
解析: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具体指金、木、水、火、土。该观点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会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故正确答案为C。
甲乙丙丁、、、是排序,子、丑、寅、卯、辰是十二生肖中前五生肖的简写,分别对应鼠、牛、虎、兔和龙。
4、答案: C
解析:
“连中三元”是指应试举子在三级科举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窦仪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三个成语均与科举考试有关。A、D中“桂冠”多作为光荣的称号,也比喻冠军,与科举考试无关;B中“问鼎中原”是指称霸天下,与科举考试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B
解析:
A 选项,“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宋代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黄花”是秋菊,涉及秋天。
B 选项,“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出自宋人陈棣的《腊梅三绝》,腊梅在冬季开放,未涉及秋天。
C 选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数树深红”描写的是秋天的红叶,涉及秋天。
D 选项,“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西风”即秋风,涉及秋天。
故正确答案为B。
[公务员常识题库练习题及答案]相关的文章
- 上一篇:公务员地理必备常识 公务员地理常识练习
- 下一篇:公务员法理常识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