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面试指导 > 《福建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及答案》正文

福建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用考网【面试指导】 编辑:谢君 发布时间:2017-01-02 17:12:33

  面试作为福建公务员考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需要特别注重试题的练习,以下就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福建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帮助你提分。

  福建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一

  【热点事件】

  2013年9月份,上世纪云南第一高楼——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宫爆破拆除,“寿命”不到30年。近年来,各地“短命建筑”频现。例如,辽宁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耗资8亿元、使用寿命仅9年;海南海口“千年塔”耗资3000多万、落成不满10年;江西南昌建成仅13年着名地标五湖大酒店;浙江杭州西湖边上的最高楼——建成年仅13年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多地出现“短命建筑”,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答】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机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中国是世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至30年。不少建筑并非质量差,而是未到使用年限即被人为拆除。

  城市“短命建筑”的出现,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一、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盲目追求利益。多地拔地而起的建造的“短命建筑”有不少是地方形象工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提升城市形象而“大拆大建”,增加卖地收入、拉动GDP增长,从而提高政绩,牟取房地产建设暴利。

  二、城市规划缺乏权威性、连续性和预见性。城市总体规划是以20年为期限进行编制,而经济社会发展是“5年计划”,城市规划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以此同时,城市规划缺乏连续性,受不良政绩观影响而出现“一任一个规划”现象。这两种原因直接造成了建筑短命。

  三、建筑工程监管不力。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质量有严格规定,符合标准方能验收。有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出现利益趋同现象,并没有严格实施或遵守规定,致使本应起到中立、公正的监管者作用的政府监管失灵,从而才有了各地先后发生的“楼歪歪”、“楼断断”现象。

  建筑短命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给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挠。采取措施解决建筑短命现象迫在眉睫。

  首先,各地方政府需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发展速度、规模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关系,科学发展,合理规划,注重城市未来长远发展,克服过去指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发展的弊端,尽量避免因城市不当的开发方式而产生的“短命建筑”。

  其次,需推进城市建设规划立法,强化法制监管,从而使城市建筑尽快走向法治化轨道。“短命建筑”大都是程序执行不严格造成,必须落实建筑设计的审批程序,严格公示制度,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科学规划,并严格贯彻落实,才能避免规划、建设的短期化行为。

  再次,需强化监管,增强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延续性和执行力,重大工程随意拆建造成严重浪费,应严肃问责。在建筑质量监管方面,要形成民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社会团体等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加强对城市建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克服规划随意化、任意化现象。与此同时,要把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表决权和决策权关进‘笼子’。对于造成大型城市建筑“短命”的责任人要依法问责。当前,“短命建筑”产生后,无人调查和问责,纵容了此类现象多发。

  最后,需提高建筑规划的透明度,让公众参与决策,遏制拆建的随意性。应建立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将公众参与规划进行立法,要求规划的审批应有公众意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设立意见箱和电子信箱、邀请市民参加有关展示会、评审会、论证会或听证会等活动,或聘请市民为城市规划监督员,提高建筑规划的透明度。

  福建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二

  【热点背景】

  近日,一个名为“微信大数据”的活动页面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不少网友贴出了包括自己加入微信的时间、发送头条微信的时间、第一个朋友、2015年共发布多少微信、共收到多少红包、发出多少红包、收获多少个点赞等详细数据信息。

  不少网友觉得这个2015年微信大数据非常有纪念价值,不过就在当天下午,有不少网友纷纷发布消息,称该活动网址可能会盗取微信账号信息,一位网友发布消息称“这个网址千万不要进,马上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并称“进去网页的时候速度很慢,已经在盗取资料了”。

  该消息传出之后,造成不少网友恐慌,扎堆提现微信零钱以及取消银行卡和微信的关联。甚至有网友发现因为系统零钱提现用户过多,导致无法提现,造成恐慌加剧。

  不过当晚,腾讯微信事业群总监、风控总监郑立鹏亲自发了一条自己的微信大数据,辟谣盗号是谣言,请放心分享。

  【题目预测】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充斥着真真假假的盗号软件、谣言信息,让大家烦不胜烦,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数据”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术语了,它的威力已无所不在,牛津大学教授维克多·梅耶-舍恩伯格在其新书《大数据》中说,这是一场“革命”,将对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但同时它也引发“数据暴政”的担忧。

  可以说,“数据”被捧为21世纪新型“石油”或“黄金”。一些统计学家、物理学家和所谓的数据科学家服务于大数据应用程序开发公司,通过对消费者日常的数据分析,就能从单条信息发现信息间关联,对零售业极为有用,可以避免发货出错,最大限度降低库存成本。而且能知道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行为偏好等等,为商家提供精准的消费预测。

  但实际上,大数据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各类“盗号链接”或者“疑似盗号链接”,让人防不胜防,大数据时代,谁来保护我们的信息着实让人担忧。

  比起信息发展的速度,我们更需要完善、细化与其相应的制度规制。一方面亟须培养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判断哪些属于不应“留痕”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在收集、索取个人信息时也应自觉自律,培养合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律意识。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维护自身权益。

  福建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三

  【热点背景】

  “我辛辛苦苦挣了百万年薪,却要缴纳40多万个税,有人炒股一夜暴富挣了几百万元,股票转让时却不用交个税,这确实不太公平。”一家日用消费品企业税务总监张丽感慨道。张丽认为,45%的边际税率偏高,自己一年缴纳这么多个税,并没有在教育、医疗方面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而身边的一些优秀人才选择去其他国家发展,原因之一就是个人税负重而没有相配套的社会福利。(11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

  【参考评析】

  大家在讨论“个税起征点”应该调整到多少才合适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心态:个税应该富人多缴,穷人少缴,最好不缴。当然,前提是,穷人的公共福利必须和富人一样,最好是高余富人。少缴税多拿福利,这符合人性的自利,虽然“调节贫富差距”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讲得朗朗上口,但说破底了,无非就是人性的自利,不愿付出,只想收获。

  大家热衷讨论个税问题,最核心的就是“穷人”的标准。“个税起征点”也好,“12万算高收入”也罢,都是要力争将自己纳入到“穷人”的行列。可事实上呢,现在缴个税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2800万人,占整个人口总数的不到2%。如果要从人口比例来看,有“资格”缴纳个税的,似乎都算不得真正的“穷人”。只不过,你不想和总人口比,你非得和你身边的高收入人群比,摆出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房贷啦,小孩教育啦,赡养老人啦,看不起病啦。

  这些是不是实情?当然是。问题是,既然你知道自己这个占据人口总数2%前列的理论上的“富人”,过得并不容易;那些比你收入更高一点的你眼中的“富人”,凭什么就活该缴纳更高的税收,并且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过得一定非常好,足够承担得起这份高税收呢?不同收入水平会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农村拿低保的人听说你月入过万,一定会想不通你这么多钱怎么用得完;你想象中的那些年入百万的人的生活,其实和农村低保户看你是一样的眼神。

  百万年薪要缴40多万个税,很多人大概没有真正想过,个税讨论背后的这帮沉默者们,实际上承受着最沉重的税负。想想看,让你的收入接近腰斩,你会是怎样的心态?有人说,“年收入超过百万的收80%税才好呢”,还有人说“我有百万年薪,要缴95万个税也愿意”。这样的人当然永远不会年薪百万,不但他们不会,所有理性的人也都不会去追求那样的年薪百万。高税负事实上是对成功的惩罚,传递的仍是“贫穷等于光荣”的理念。

  “你的高收入是怎么来的,同样是工作八小时,同样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你为啥高出那么多?”这样的质疑,可能道出了很多坚持认为“富人就应该高税率”的人的想法。要不然,同样是辛苦挣到的收入,凭什么年薪百万就活该近乎腰斩呢?理由是:因为你的钱挣的太轻松,你的付出不值那么多钱,所以必须通过高税率予以“调节”。这样的言辞如此冠冕堂皇,没有任何感恩的心理,纯粹是“劫富有理”。

  这套说辞的荒谬性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经济学有个基本概念叫做稀缺性。空气很珍贵,但一文不值,因为没有稀缺性;钻石不能吃不能喝,但是价值连城,因为稀缺。工作与收入也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个工作非常累所以工资就必须高。要不然的话,质疑他人高收入的人,也该自问一句:凭什么我比工作那么辛苦的环卫工人工资还高呢?

  同样的道理,新闻中年薪百万的企业税务总监,觉得炒股赚百万不用缴税不公平,也是很荒谬的。首先,人家要缴印花税,去年股民人均贡献了2553元;其次,人家要承担巨大的交易风险,赚一百万的时候你看见了,亏一百万的时候你可能就视而不见了。

  百万年薪40多万个税高不高?当然高,谁疼谁知道。呼吁减税,也该有富人的份。以后,再以“调节贫富差距”为由,呼吁给自己减税给富人增税的时候,至少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