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公职考试 > 公选领导 > 公共基础知识 > 政治知识 > 《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带答案》正文

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带答案

用考网【政治知识】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0-19 12:42:05

  安徽公选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考察考生的政治知识积累,通过习题训练是检测知识复习的方法,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供考生备考练习。

  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一)

  1.

  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享受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 )。

  A.拥有行政管理权

  B.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C.拥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D.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保证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B.党的领导

  C.邓小平理论

  D.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

  “三落三起”是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伟人生涯中,坎坷经历的真实写照,其“第二落”落脚地位于江西省( )。

  A.东乡县

  B.宁都县

  C.进贤县

  D.新建县

  5.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台湾特别行政区是邓小平在1983年6月26日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其中一部份。针对未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统一以后的政治构想,以特别行政区的方式管理台湾,但比香港和澳门更具有自治权,如军队,司法,政治制度等。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C

  解析: 物质资料产生方式决定社会发展。故答案为C。

  3.答案: A

  解析:

  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保证和立国之本。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4.答案: D

  解析:

  历史上,几乎没有政治人物像邓小平一样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邓小平的第一落是: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

  邓小平的第二落是: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

  第三落是:1976年初,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故选D

  5.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十三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党章》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D项正确

  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二)

  1.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出自王籍的《人若耶溪》。这句诗蕴含了很深的哲学, 即( )。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B.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

  福娃设计组的韩美林说:“我要设计出一种形象,表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我要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揉进‘中国’这两个字”。从哲学上看,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 )。

  A.是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B.来源于善于思辨,富于创造的头脑

  C.是发挥能动性,对中国文化的能动反映

  D.说明设计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意识

  3.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是自发的过程

  D.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4.

  邓小平同志在( )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南方谈话

  D.党的十三大

  5.>( 多选题 )>党的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词之变说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

  B.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发展过程

  D.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答案

  1.答案: D

  解析:

  矛盾的对立统一,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统一是对立面双方的统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统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明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故

  2.答案: C

  解析:

  灵感和创意属于思维范畴,来源于生活,是设计师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设计师想让福娃表现出中国文化,表达人民的热情,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能动反映,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B

  解析:

  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人类社会虽然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作用,但是,在根本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是一致的,都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不是人的意志的自由创造,而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社会是处于经常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的,都有自身内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本题应该选B。

  4.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论述。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BD

  解析: A项意识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为错误表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C项亦为错误表述,人民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真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一直是正确的。所以选BD选项。

安徽公选考试政治常识精选题带答案相关文章:

1.安徽公选考试管理知识精选题及答案

2.安徽公选考试公共管理知识习题及答案

3.山东公选考试政治知识精选题及答案

4.广东公选考试政治知识训练题及答案

5.广东公选考试政治知识练习题带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