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公职考试 > 公选领导 > 公共基础知识 > 政治知识 > 《公选考试辅导:邓小平理论(5)》正文

公选考试辅导:邓小平理论(5)

用考网【政治知识】 编辑:未知 发布时间:2012-03-26 14:43:16

  九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重要表现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坚持"以德治国"
  4、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的相互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关键是一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面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2)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的"两手抓、两手都要"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和领导方法。
  (3)"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要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与、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经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方向和根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支柱,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1思想道德建设2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院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互为条件、互相渗透。

  十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1)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要本利益所在

  (二)"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1、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2、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高度自治

  (三)解决台湾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
  (1)坚持一个中的原则。
  (2)不反对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但不允许"台独"势力借此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分地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的前提下,什么问题可以谈。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阴谋。
  (5)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6)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
  (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十一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一)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上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当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队化的趋势
  (1)当代世界多极个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1)基本目标: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有两个:
  (1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我国的独立、主权和尊严;
  (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2)根本原则:为了实现这两个基本目标,我国必须把独立自立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十二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主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2、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石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国者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
  旧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压迫,实质阶段压迫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音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种民族问题基本上已不再是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政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社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渍,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确保民族平等,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祖国统一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特点
  (1)统一战线的内容
  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其对象是大陆范围内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二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以拥护社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其对象是所有赞成祖国统一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2)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以下特点:
  (1广泛性。
  (2统一性。
  (3长期性与艰巨性。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编者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十三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
  2、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按照"三个代表"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1)"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1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民展要求。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按照"三个代表"加强党的建设:
  (1"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党性和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
  (3"三个代表"是在党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纲领。
  (4"三个代表"不仅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有内在统一性,双持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5"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能否"代表",即能否敏锐的把握"三个代表"的要求,并采取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有效的实现形式,真正切实有产地代表它们。

  (三)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党的思想建设 2党的政治建设 3党的组织建设 4党的作风建设 5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重视制度建设
[公选考试辅导:邓小平理论(5)]相关的文章
【政治知识】图文推荐
【政治知识】精华文章
【政治知识】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3 - 2018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