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正文

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用考网【基础知识】 编辑:思晴 发布时间:2017-04-15 18:19:11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今天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早发白帝城》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早发白帝城》原文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注释

  [1]题一作《下江陵》。白帝城:在奉节(今属重庆)临江的白帝山上,扼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相传为西汉末年自称白帝的公孙述所建。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时在此托孤于诸葛亮。山下就是三峡上游入口处举世闻名的夔门。现三峡大坝建成后景色已不同既往。

  [2]彩云间:形容山城高峻,如在云间。

  [3]江陵:在今湖北境内,地处长江中游,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水经注·江水注》)。镇巴蜀之险,据江湖之会,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城。

  [4]啼不住:指猿声未止而舟已疾下。

  《早发白帝城》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早发白帝城》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早发白帝城》分析

  中国山水之壮美,长江三峡为最。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为著名的长江天险。西起奉节(今属重庆)白帝城,东连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两百公里。瞿塘峡雄奇险峻,磅礴壮观;巫峡邃峻峭跋,奇秀多姿;西陵峡滩多水急,风光绮丽。江水蜿蜒逶迤,穿峡而出,一泻千里,“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古往今来,描绘长江三峡风光之绝胜的诗歌数不胜数,然而吟咏三峡的所有诗作中,没有比《早发白帝城》写得更轻松的了。全诗给人一种清灵飘逸、空灵飞动之感。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此诗是“惊风雨而泣鬼神”,清·沈徳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赞它为“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是众口交誉的千古绝唱,被誉为“古今七绝第一”。

  李白胸怀天下,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尽管崇尚道教,道家思想是他的思想基础;但儒家“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则是他终生的夙愿。从历经“翰林供奉”、曾备受恩宠,到理想幻灭而被皇帝“赐金还乡”,使他远离了朝廷。但在天宝末年的《远别离》中李白还写道:“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对朝廷失计、逆臣坐大表达了无限的担忧。世态正如李白所言,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迅速从鼎盛跌入衰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天宝十五年,玄宗皇帝下诸王分镇诏,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率兵东下,路经浔阳时,令韦子春三上庐山礼聘李白入幕。李白于诗中兴奋地说“更喜贤王远道来”(《永王东巡歌》),表示“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可惜李白的这一美梦,不到几个月就灰飞烟灭。由于你死我活的皇位之争,这位远道而来的永王与当今皇上肃宗引起尖锐的冲突,肃宗命高适等人前来围剿,永王军队溃散,李白亡走彭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白不仅理想彻底破灭,而且被拖入“从逆”的陷阱,被肃宗视为犯有“附逆”的死罪。据说是由于肃宗身边战功显赫郭子仪等人的相救,减刑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那个当时在成语“夜郎自大”中异常僻远的地方。

  如果说上次玄宗皇帝的“赐金还乡”是理想的破灭,尚可保留自由的人生与人格的尊严而浪游四海,此次被肃宗皇帝因“犯死罪”宽刑“长流夜郎”,应该是诗人人生的最低谷。在流放途中取道三峡时写下了《上三峡》一诗: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巫山险峻,遮天蔽日;巴水迁曲,舟行迟迟;三朝三暮未过黄牛峡,令人愁白了头。流放者唯觉时光难度、逆境难熬,表达了诗人的满腔的悲愁愤懑。

  然而峰回路转,雨过天晴,真正是喜从天降。乾元二年(759)春就在诗人艰难地穿过三峡到达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诗人喜出望外,旋即放舟回返,东下江陵,写下了这首绝世名篇,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当时异常喜悦畅快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起句句首就点题“朝辞白帝”。而“彩云间”,不仅浓墨重彩地形象描绘白帝城高入云霄的地势和阳光初灿的晨景,且由于白帝城的地势之高,其巨大的落差为后面一日千里的轻舟迅行蓄足了巨大的能量,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心情亮丽的色彩,为全诗渲染了开朗欢快的气氛。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来形容航时之短和航行之快。日行千里,在今天的我们已很不以为然了,飞机可使我们日行万里,而高速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使我们上千公里朝发夕至,偌大的地球已经变成小小的地球村了。但是在没有机动交通工具的古代,日行千里往往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不过,诗人在这里也不是仅仅依据畅快的心情的凭空臆说,而是有其道理的。船之所以能这样疾速,与白帝城及长江三峡的地势有关。白帝城面临大江,地势高峻,山下就是三峡入口处———举世闻名的夔门。著名的白甲、赤盐两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两岸峭壁千仞,宛若刀削,昂视碧空,云天一线,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夜入瞿塘峡》诗中惊叹道:“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由此纳长江上游之水于一门而入峡,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足五十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由于白帝城地势很高,巨大的落差使水流非常湍急,加之峡谷窄逼,水流奔腾澎湃一泻千里,船从白帝城顺流而下直奔江陵,朝发而夕至是完全可能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当然,船随人意,疾速行驶,充分地反映了此时诗人突然获赦的轻快心情。诗人的家乡并不在江陵,但诗人特意用了一个“还”字,亲切得俨如返乡回家,足见诗人此时的心情之暖。

  接着,诗人以沿途耳中所闻和目中所见来进一步烘染舟行之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历代描绘长江三峡的诗歌中,有一个非常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就是诗人几乎都要写猿猴及猿猴凄苦清婉的啼鸣之声。古人游三峡,似乎总是在不绝于耳的猿声中连同心情一起随舟浮沉的。写猿声,抒发一种“悲”、“愁”的感觉,将“猿声”作为一个象征愁情愁绪的意象。如“忆子啼猿绕树哀”、“泪尽寒猿日夕哀”、“巴人泪应猿声落”、“日落瞿塘上,猿啼两岸空”、“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咽满山”等等,举不胜举。李白曾三经三峡,也多次写过如“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等等。而这里诗人写的猿声更不同既往了,“两岸猿声啼不住”,“啼不住”即浑然一片的“不住啼”。

  这是由于诗人身在顺流直下的轻舟之上,快如离弦之箭,这座山的猿声与那座山的猿声此起彼未落,而船行如飞听起来已分辨不出犹如浑然一片即“啼不住”了。学人桂馥在读此诗时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未歇,万山已过,万千山峰犹如今天的电影的快速镜头在诗人眼前扑扑闪过。这是诗人此时感受的猿声山影,以烘托船行的快疾如飞。而全诗之妙,更在这个“轻”字———舟轻、身轻、心轻,关键是心轻。“一日千里”是客观的描述,更是诗人的心里感受。轻快之感全因身心的轻快而生,以轻快的身心,必然写出轻快之景,诗人的情感情绪完全融化在景物景象的描写之中。“万重山”一过,轻舟便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又重履康庄的欣快,此时已表露无遗。正如当代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评论时所说:“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船轻心轻,令人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千百年来,人们十分喜爱这首洋溢着欢欣与轻快的诗,全诗字里行间诗人那雄峻迅疾的豪情和空灵飞动的笔意,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和快意。诗人那经过艰难岁月又突然迸发的一泻千里的激情,在激励着后人;那历经痛苦磨难仍乐观豁达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感染着后世。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今天的人们常常引用,以形容历经艰难而步入顺境的欢快心情。

  《早发白帝城》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静宁西南),后先人于隋末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即出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25岁离家,各地漫游。唐玄宗天宝年初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安史之乱,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后因永王李璘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病卒于当涂(今安徽当涂)。诗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猜你感兴趣:

1.早发白帝城教案

2.珍惜时间的古诗

3.经典国学诗句大全

4.《早发白帝城》视频教学

Copyright @ 2013 - 2018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