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正文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用考网【基础知识】 编辑:思晴 发布时间:2017-04-15 11:48:20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今天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注释

  ①但使:只要。

  ②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人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 “飞”。

  ③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④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⑤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卫青和飞李广今天还依⑥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⑦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翻译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其二

  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简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 “飞”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明人李攀龙曾誉之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为过。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简介

  王昌龄 (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 (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约开元二十五年 (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 (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 (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 “七绝圣手”。
 

猜你感兴趣:

1.别房太尉墓诗歌翻译及鉴赏

2.诗经赏析经典诗歌

3.酬张少府诗歌翻译及鉴赏

4.诗经《蒹葭》的赏析及翻译

5.诗经棫朴原文翻译及鉴赏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相关的文章

Copyright @ 2013 - 2018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