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思晴 发布时间:2017-02-21 10:16:30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考生一定要加以重视。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这一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相比,前者是功成身退的典范,后两者则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他们笔下的“扁舟”都象征了他们的理想归宿。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但后来它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
仕途坎坷、羁旅漂泊、摆脱束缚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承载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流露出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却树立了无数个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典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其先本居陈郡,徙关中。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峤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峤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峤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峤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峤竟免坐累。峤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
(摘编自《旧唐书•殷峤传》)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掌制诰之选也 制诰:拟写诏书
B.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诚合:确实应该
C.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D.峤竟免坐累 坐累:牵累获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殷峤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殷峤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要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殷峤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殷峤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反对李知古的做法。
D.殷峤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5分)
(2)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9.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
(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请。(6分)(3)作为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4)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8分)第Ⅱ卷(表达题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红楼梦》里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加以评比的。 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 A.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C.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D.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世界人权宣言》中讲“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那些弄虚作假、________和抄袭剽窃之徒无异于学术上侵吞国家财产和盗窃私人财产者。 公务员爱好艺术本无可非议,但刻意跻身文艺圈,在________之外,其实还藏有不少借机收敛钱财的行为,必须关掉这些腐败“暗门”。 很长时间以来,车王阿姆斯特朗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英雄般的存在,但现在他却被曝出服用违禁药物的丑闻,他的环法“七冠王”究竟________还是名副其实?A.沽名钓誉 欺世盗名盗名窃誉B.盗名窃誉沽名钓誉 欺世盗名C.欺世盗名盗名窃誉沽名钓誉D.欺世盗名 沽名钓誉盗名窃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B.然而,PM2.5纳入标准并不意味万事大吉,从此民众不受微尘污染之害。“凶手”露出真容只是第一步,如何“缉凶”才是最关键的。
C.昨天,在老年人健康咨询会上,专家推荐了一套早春养生方案,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行动起来,健康长寿不是梦。
D.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正处在“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阶段,压力过大是容易导致突然猝死的原因。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对象主要以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艺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
B.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灰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当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的时候,表明了我们的道德和精神文明需提。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饮食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它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纳入文化领域后,饮食就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尤其是经过民族文化旅游浪潮的洗礼,________________,使人们不仅仅将饮食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且更注重体会和欣赏饮食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欣赏自然与人文美景的同时,品尝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正成为旅游者新的追求和向往。
A.美食体验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
B.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逐步整合
C.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潜力得到开发
D.饮食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分)
戏曲表演的中心是创造角色,成功地塑造出舞台人物形象。演员在舞台上要想创造出有血有肉而又有艺术性的人物形象, ① 。如演关羽的演员对他的角色是崇敬的;演李逵是带着亲切偏爱的心情的。其次,还要有对人物感情的体验,捕捉到人物内心各种细微的变化, ② 。例如,演员徐小香为演好《群英会》里的周瑜,既深入体验周瑜总比不过孔明时又妒又气的内心状态,又着力在周瑜头上的翎子上下功夫,让翎子发抖,身子不动,这样他就表现出心里实在气得没法,但又要极力克制住的复杂的心理。基于这两个方面,正是 ③ 才使他所饰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写作(60分)800字的文章。(60分)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路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剪除心中的阴霾,不叫它滋生,不叫它蔓延,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人生应该如此: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答案
1.B(3分)(曲解原文。是“隐遁”的象征错,原文说“有隐遁之味”)
2.B(3分)(部分与整体。“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是对张孝祥和苏轼笔下意象的解读,而不是所有“扁舟”意象都有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3.A(3分)(无中生有。扁舟并没有“仕途坎坷”的象征意义。)
4.C(哀矜:怜悯,同情。) 5.C(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到姚州的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6.C(“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错,原文“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
7.(1)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殷峤(到殷峤那里去询问),殷峤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对此非常赞许,对他的学问非常称许)。 5分;每句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关键词有:“疑滞”(“疑难之处”“疑问”“疑惑不通”等)、“征”(“征引”“引用”“引证”“援引”“用……证明、证验”等)、“善”(“喜欢”“赞许”“赞赏”“认为是好的”等)三处。
(2)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
共5分。每句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关键词有:“行戮”(“进行杀戮”“施行死刑”)、“其”(“还是”等)、“伏愿”(“私下希望”“我跪地希望”等)三处。
注意:1.关键词译错该句不得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3.“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8.答: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9.最后两旬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10.(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殷不害孙子。他的祖先本居住在陈郡,(后)迁徙到关中。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自尊。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荐 殷峤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殷峤,殷峤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又赏识他的文章典雅充实,曾称赞说:“殷峤是撰写诏令的最佳人选。”杨再思也说:“他是做凤阁舍人的材料,有这样的才识,是逃避不了的。”殷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众人依照 殷峤等人的体例,很快撰修成书,殷峤升任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年,殷峤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殷峤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忠臣,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让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三思啊。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罚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殷峤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外。 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顺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殷峤认为蛮夷生性粗陋,不能让他们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军队劳累长途跋涉,损失的东西弥补不了获取的东西(得不偿失)。因此独自建议认为这样做不利,睿宗不听从,令李知古调发剑南军队前往筑成,准备分置州县。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到姚州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殷峤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殷峤因与岑羲是近亲,坚决辞去机要职务,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对人说:“我不敢求取高官,是为了躲避灾难。”等到岑羲被诛杀以后,殷峤竟没有被过深连累。殷峤通晓典故。前后修撰格式、士族以及国史等,一共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十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号叫节。
11.(1)D,3分;E,2分;A,1分(A因果错误,是因为母亲病逝;B不是同济大学副教授,而是中山大学的;C“否定态度”错)
(2)有志向:年幼时母亲病逝,他立志济世救人;中国积贫积弱,先进的西洋医术传入,引导他走上从医之路;勤勉好学:成绩优异才得以学医,继而被留任助教,又被推荐到德国研修;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传统医学,关注实际进行研究。
(3)(4)因一场症疫夺取母亲的生命,便产生济世救人的想法;在美国考察期间拒绝留美,特殊时期坚持回国;身居要职,精心施教,鼓励学生出成就。(点2分)
B
14.B(A至少有……以上矛盾;C偷换主语。可以在“行动”前加“老年人按这种方法”;D成分赘余。猝死就是突然死亡,不能与突然连用)
C(A.。B.“不仅”位置不当。D.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
B本题设空句位在段中,正确选项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前关键信息为文化旅游,空后关键信息为饮食中的文化内涵,只有B项包含这两部分内容。
① 就要形成对他扮演角色的态度 ②再用外形动作生动表现出来 ③演员的准确把握和精湛表演(句分)。
猜你感兴趣: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相关的文章
【高考语文备考】图文推荐
- 上一篇:陕西西安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 下一篇:江西高考语文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