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及答案》正文

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及答案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0-24 16:28:47

  古诗鉴赏题是云南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大难点,不少考生都容易在这部分的题目丢分,需要得到考生的重视练习,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供考生备考练习。

  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一)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答案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二)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词的上片有什么独特之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5分)

  9.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

  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答案

  8.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乐景衬哀情。(2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从这两个角度回答,最高3分)

  9.(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云南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含答案

2.云南高考文言文专练题及答案

3.云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例题带答案

4.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5.西藏高考古诗鉴赏专练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