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正文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0-11 16:40:3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答好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成为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供考生备考练习。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①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8.“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

  9.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6 分)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答案

  8.答案:美感:这是一幅富有生机的早春图景。(1 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早春图景的喜爱。(1 分)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给人一种朦胧感。(1 分)

  理趣: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答出其中一点给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答案:韩诗虽含有一定的哲理,但仍属于写景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 分)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2 分)韩诗所赞乃人人心中皆以为好的早春图景,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可见诗人的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2 分)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二)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简析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答案

  (¹)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²)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²分)(³)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 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答出两点即可。每点²分,表达技巧¹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¹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2.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3.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4.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带答案讲解

5.古诗鉴赏炼字题专题练习附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