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国学的焦灼雨高考阅读题及答案》正文

国学的焦灼雨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9-27 14:28:01

  想要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的阅读练习中提高,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国学的焦灼雨高考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国学的焦灼雨阅读原文

  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曾经有着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 。

  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国学的焦灼雨阅读题目

  1.第①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填入第④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诚然 B.因为 C.但是 D.而且

  3.依据上下文意,补写第⑥段划线句内容。(2分)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B.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并不会导致中国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C.鲁迅、胡适、李大钊等知识分子,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灵魂的知识分子。

  D.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5.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6.结合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5分)

  国学的焦灼雨阅读答案

  1. (2分)迫切期待着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面对历史与现实和外来文化冲突时的困窘状态。

  2.(2分)C

  3.(2分)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4.(3分)B

  5.(3分)黑格尔的话意为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作者运用引证法证明文化不会因为发展而失去根本(或者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6. (5分) 首先,作者以中华民族强国梦引出当今国学热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态及其代表言论;接着用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产生这种焦灼心态的本质原因是忽视文化的普适性、包容性、交流性,折射出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继而作者以20世纪初的文化高峰与日本做法为例证明,国学家的焦灼心态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是虚弱的文明,对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断发展自身文化。

国学的焦灼雨高考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二十四节气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2.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3.2017年高考语文押题及答案解析

4.章太炎高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5.野店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