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正文

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9-24 15:24:14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浙江高考语文中重点考察的考点,需要大家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将其作为核心范畴。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情世事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分析诗歌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把“真”和“实”机械地等同起来,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 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提供了理论支撑。“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 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情”。

  ⑤在汉语中,虚和假是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诗文也会有无穷的不同。

  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

  6.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 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把“真”和“实”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 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7.依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诗句及分析不符合“无景之景”特点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想象酒醒时只能独自面对岸边杨柳、凄冷晓风和如钩残月,表现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借景抒情,用白云随风飘浮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夕阳不忍离开大地,表现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写日后一定登上泰山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会显得更渺小,表现 泰山的雄姿和气势。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与亲人团圆时,共剪西窗烛,再谈及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 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评论,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答案

  6.C

  试题分析:“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述错,原句是“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偷换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B

  试题分析:“落日”“浮云”都是眼前之景,属“有景之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B

  试题分析:“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表述错,原句为“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浙江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3.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4.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5.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6.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