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历史备考 > 《2017年高考历史常考易错知识点汇总(2)》正文

2017年高考历史常考易错知识点汇总(2)

用考网【历史备考】 编辑:思晴 发布时间:2017-04-06 13:49:47

  2017年高考历史常考易错知识点(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但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5.《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6.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7.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8.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不是近代民主的体现。

  9.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11.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12.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13.美国总统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产生的途径及与议会的关系不同:法国的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并且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不对议会负责。

  14.近代的民主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但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则是代议制,即间接民主制。

  15.19世纪中期,德国和法国代议制的确立、英国和美国代议制的发展,根本原因都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16.“驴象之争”在表面上看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竞选中的激烈角逐,实质上是美国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2017年高考历史常考易错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并不是立刻成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才成为欧亚美非诸洲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阳光雨露,其中列宁、毛泽东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的火炬手。

  4.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7.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历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义成功带领下,广大乡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

  2017年高考历史常考易错知识点(六):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下一页更多有关“2017年高考历史常考易错知识点”的内容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