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公务员 > 公职考试 > 公选领导 > 公共基础知识 > 政治知识 > 《社会主义考点讲解》正文

社会主义考点讲解

用考网【政治知识】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3-09 15:36:10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公选考试政治基础知识社会主义考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公选考试备考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考点讲解: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它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高于资本主义新社会制度的愿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前,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l6世纪至17世纪初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人莫尔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

  第二阶段是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等人为代表。

  第三阶段是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特别是l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他们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源。

  (2)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描绘和探索。社会主义空想家都设想了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在未来社会里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共同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实行合理的分配原则,坚持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消灭阶级和三大差别等等。l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通过法律的威力和立法者的机智和努力,严格限制私有制的扩大,逐步改造现存社会,使其“曲折前进”地接近理想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和辩证因素,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未来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时代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为启发工人觉悟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思想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从理性的原则出发,没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和经济的根源。

  (2)他们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是从人道的原则出发,没能找到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3)他们对现存的统治秩序,只是从改良的原则出发,没有找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存在的这些根本缺陷,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局限造成的。

  二、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两大发现。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提出要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求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必须从“自在阶级”上升到“自为阶级”。“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二)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

  (1)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彻底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缺陷。

  (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获得彻底解放,从而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所鼓吹的宣传、示范和劝导富人改邪归正的和平途径,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现实的道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焦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这两大基石之上耸立的一座宏伟大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进程。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原理。

  (1)“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经过严密的论证而得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论证“两个必然”规律的。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条“总的路线”前进。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它的基本矛盾的发展,也必定要被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这对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2)“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又一个全局性的论述。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就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同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相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更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是以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而且要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无疑需要经历更加漫长、曲折、复杂的历程。

  在当今世界上,新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也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的总体形势是,资本主义世界发达,社会主义国家落后;资本主义世界强大,社会主义国家弱小。社会主义国家要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要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更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来看,它要由弱小变为强大、由落后变为先进、由不成熟不发达不完善变为成熟发达完善,同样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要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总结经验。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发展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四、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它是埋葬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社会力量。

  第一,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它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大生产相联系,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

  第二,无产阶级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无产阶级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处在社会的最下层,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才能获得解放。这就决定它能够代表全体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唯一能带领其他劳动人民前进的阶级。

  第三,无产阶级是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大工业生产的连续性和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无产阶级这些阶级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其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组织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共产党的性质,应该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即它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五、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决定性手段,是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和杠杆。无产阶级专政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了国家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这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和首要的标志。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主要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巩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组织农民并把他们吸引到社会主义方面来;改造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进而改造人的传统观念。无论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还是建立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都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六、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片面甚至畸形的社会形态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推进的漫长过程。他们认为,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毁: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2)未来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3)未来社会是人们结成平等合作的关系,有计划地为全社会进行联合劳动的社会。

  (4)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即在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5)未来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社会。

  (6)未来社会将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同时,国家的政治职能也将逐步消失。

  (7)未来社会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必然出现新的特点。人的思想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体力和智力都将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从垄断这个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出发,论证了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他在全书的结尾着重指出:“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一新变化,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新论断,指明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帝国主义的实质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其基本经济特征是:

  (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金融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

  (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二)帝国主义的特殊性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其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其三,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八、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基本矛盾以及现实世界的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简称“一国胜利,,论)。

  首先,落后国家率先取得革命胜利,是同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及帝国主义的特征和矛盾密切联系着的。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国内反动势力的残酷统治,既堵塞了它们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谋求发展的道路,又造成了直接的革命形势和革命发动的社会前提。

  其次,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出现跳跃式和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帝国主义内部冲突的加深和资本主义统治阵线中的薄弱环节。列宁所讲的“薄弱环节”指的是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无产阶级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都比较高,资产阶级统治比较薄弱等。

  再次,在这些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革命的主客观条件业已成熟。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高,但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具有高度觉悟性和高度组织性的、足以担负起革命领导重任的大工业无产阶级;建立了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成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造成了夺取革命胜利所必需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引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南。

  九、关于国家、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国家、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批判了机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关于国家

  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世长存。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二)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机关的国家与作为无产阶级统治机关的国家之间的过渡阶段,恰恰就是推翻资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革命。

  (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特别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在俄国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过程中,列宁根据俄国的实践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第一,在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以及在阶级消灭以前,都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实现形式。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第四,无产阶级专政是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是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结成的联盟,其中主要的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第五,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十、关于民族殖民地和民族解放的理论

  十月革命前,列宁提出了把世界民族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思想。列宁认为,应当把世界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他强调,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按其性质来说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其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和国际资产阶级,因而不能不最终卷入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潮流,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就意味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正是根据帝国主义时代国际阶级斗争的这一重大变化,列宁赞同共产国际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要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支持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十一、新经济政策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

  十月革命后不久,由于外国联合武装干涉和国内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对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挫伤了国内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国内矛盾。l921年列宁及其领导的苏俄果断地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改变过去那种要求农民按照规定的价格将全部余粮上缴国家的做法,允许农民在交纳一定的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交换。

  第二。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将部分国有化的中小企业归还给原企业主,鼓励农民、手工业者和商品生产者发展私营企业。

  第三。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健全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财政、金融等机构和制度,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四。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即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通过总结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通过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初步经验,列宁在晚年提出了关于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实行农业合作化。列宁主张通过合作化的方式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改革国家机构,加强党的建设。为了改善国家机关,列宁认为要本着“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采取坚决而切实的措施来精简机构。严格实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要坚决同官僚主义的习气作斗争。在改革国家机关的同时,加强党的建设。首先是要保持党的纯洁性,严格入党条件,清除党内投机分子和坏分子,提高党员的理论素质和文化水平。其次是发扬党内民主,建立和健全党内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最后要增强党的团结,防止党内分裂。

  第四,开展“文化革命”,进行文化建设。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列宁提出要采取以下两方面的实际措施:一是大力增加教育经费;二是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

  十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确立、发展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早期资本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l9世纪70年代的自由资本主义。

  第三个阶段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垄断资本主义。

  第四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现在的当代资本主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有:

  (1)面对垄断集团空前剧烈的竞争和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担当起了总资本家的责任,直接负责调节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2)面对空前规模的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在全球的生产和贸易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3)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政策,让工人持有企业部分股票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扩大工人享受的各种政治民主权利,推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

  (4)面对汹涌澎湃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全部瓦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殖民地的直接政治统治,转而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规则,通过资本输出、技术垄断和国际贸易等,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作为比封建社会更高的社会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1)它从封建主义桎梏下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由手工劳动时代跃进到工业生产时代,又由工业化时代迈向信息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的总和。

  (2)它使社会经济由落后的自然经济跃升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开拓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3)它打破了地区分割和民族壁垒,把封闭型的社会变成了开放型的社会,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变为世界性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真正成为世界历史。

  (4)它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及天然的等级、特权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大踏步地推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进程。

  (5)它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科学反对愚昧,推动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当代资本主义所进行的调节和改良,从根本上讲,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日益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

  第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第二,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存在和扩大;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第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科技、军事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操纵有关经济组织,抢占市场,转嫁危机,掠夺和廉价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它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平衡和不适应的自我调节,只是在其根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进行,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无疑将作出进一步的调节和干预来缓解矛盾和危机。但只要这种调节和干预还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那么,它的作用就必定是有限的。

  十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超出了苏联一国范围,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进行了战后的经济恢复,并陆续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许多国家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不同程度地照搬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集中,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的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部门的垂直行政管理;政治上的权力高度集中,强调人治而轻视法治,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系,干部的委任制和终身制;思想文化上的单一化和凝固化,用行政手段干预文艺创作,压制不同的学派和风格。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弊端,具有民族和时代的局限性,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这种制度模式愈来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愈来愈脱离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但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进展。以苏联为代表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或者由于思想僵化保守,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或者在改革中走偏方向,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另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改革,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苏东剧变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在改革开放中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十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联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又是当前世界上同时共存的两种基本社会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

  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一方面要继承资本主义和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又必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克服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人类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和取代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之前,彼此又长期并存,相互间是一种共处、竞争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需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各种文明成果。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利益,也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需要在各种国际问题上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的经济关系愈来愈密切,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愈来愈突出,这种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当然这种合作也包含着激烈的竞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先进的巨大压力,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与竞争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一是必须了解和研究资本主义,揭示其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真正明白哪些是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样才能自觉而有效地加以利用;二是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学习现代化生产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逐步把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提高到国际水平;三是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锻炼和发展社会主义;四是必须从社会主义国家实际出发,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明。

  十五、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前进性是指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曲折性是指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倒退。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在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先进的思想体系,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但又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它改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地位。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社会制度的根本之处在于其生产资料归广大劳动人民所有,而不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人们能够享有真正的平等和民主。社会主义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同步实现的目标,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让人们充分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政治文明,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是个新事物,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其私有制范围内对经济政治体制不断进行调整,以缓和劳资矛盾,加上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方式的改变,使资本主义还能容纳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说明其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和发展着,并与社会主义制度处于不断抗争之中。社会主义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的生命力和对社会主义的遏制无疑加剧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困难和挫折。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公选考试政治基础知识社会主义考点讲解,欢迎大家学习!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