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政治备考 > 《高考政治复习真题练习》正文

高考政治复习真题练习

用考网【政治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05-16 09:44:36

  高考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大家检测复习成果,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政治复习真题练习,供各位考生检测练习。

  高考政治复习真题练习:选择题

  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依法治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变革,其直接影响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①②符合题目要求。我国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早已进入自觉的状态,③表述错误;从总体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④中的“由不适应走向适应”说法不正确。

  答案:A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有关知识。文艺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①④观点正确,故B项应选。②中的“取决于”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③观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3.(2014·重庆卷)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题干强调商业和公益两种不同心态的作用。①个人价值的大小关键是看他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而不是得到的回报,排除。②“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影响商业活动,体现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故②正确。③“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排除。④正确的心态能够促进商业的发展,可见社会意识立足商业实践能够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应选。

  答案:D

  4.(2014·福建卷)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中左边内容是一个“定律”,属于主观的内容,而右边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左方与右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②中公式的变化,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左方与右方不对应,故排除;③中“使人精神振奋”体现了社会意识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④中“坐地”与“日行”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因此,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5.(2014·四川卷)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

  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征和社会意识的决定因素,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们对于多方面的思索和追问,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的迷茫心境,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表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同时表明社会意识(思索、追问)源于社会存在(当今社会环境),其产生有其物质原因,故①③正确,选B项。②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表述错误,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源于社会存在。

  答案:B

  6.(2014·福建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 ①→④→②

  解析:在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中,按顺序应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材料中体现生产力的是“科学技术”;体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是“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上层建筑的是“党的领导”。符合题目要求的是A项。

  答案:A

  7.(2013·山东卷)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重视发展质量、关注民生成为潮流,宣传语中就出现了“幸福、活力、生态”等内容,说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B、D项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C项说法错误。应选A项。

  答案:A

  8.(2013·浙江卷)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

  ②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特殊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知识。解题关键要多角度解读漫画信息。漫画中人们的问候语的变化是由其收入增加造成的,是改革开放的结果,①与题意相符;人们问候语的变化,表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②应选。③错误,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④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非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步。

  答案:A

  9.(2013·福建卷)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材料中学者所写的内容反映了时代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因此①和④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均应入选;②中的“支配”夸大了时代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故不选②;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能入选。

  答案:D

  10.(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013年4月,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④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之所以要尊重劳动是因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之所以要尊重劳动群众,是因为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①④符合题意;自由实践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②错误;③说法是典型的唯心史观,是错误的。应选B项。

  答案:B

  高考政治复习真题练习:主观题

  11.(2015·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 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解析:根据设问要求,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稳增长、保就业”这一政策的依据,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等。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2.(2015·浙江卷)祠堂是崇宗祀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

  解析:本题以W村的文化建设为背景考查社会意识的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限定的回答角度是社会意识的知识,需要回答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祠堂文化发展为礼堂文化,目的是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推动作用。

  答案: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