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练习题及答案》正文

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练习题及答案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思晴 发布时间:2017-02-15 13:51:46

  为方便广大考生高考复习,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

  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练习题及答案: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全诗来看,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清新自然、恬淡幽静的乡村景象。从描写的明丽的自然景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答案: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可从写景上的炼字、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炼字就要抓住“衔”“浸”等,修辞有拟人等。

  答案: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而美丽,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 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田园杂兴

  连文凤①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②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③。

  【注】 ①连文凤:宋亡,流徙江湖,与移民故老结交。②药:芍药。③此句化用屈原的《招魂》。

  3.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中间两联诗写了一系列的场景,比如犁田和“秧初种”“寒泉”“旋浇”“放犊”“听莺”等,将这些场景组合在一起,然后根据诗境,提炼出其中的“逍遥闲适”即可。

  答案:雨后犁田栽秧,寒泉水浇芍药,远处陇上放牛,桥边柳下听莺。描绘了一幅逍遥闲适的春日田园生活图景。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诗,联系题目和注释进行分析。从题目(春日田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归隐田园的诗;再联系首句“老我无心出市朝”和尾句“已许吟魂入梦招”,即可概括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无心出世,归隐田园。②故国之思。

  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练习题及答案:仿用句式

  1.(2014·湖北黄冈调研)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孤灯,愁绪满怀。

  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给例句前半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清冷而哀怨”是“思乡诗”的特点,而后连续列举了“思乡诗”中的三个意象。仿写时,也要严格按照例句所给的句式特点。

  答案:(示例)(边塞诗是)大漠马背上的一轮落日,壮阔而苍凉,羌笛、孤烟、胡马,豪情满怀。

  (送别诗是)古道边耳畔的一曲长笛,忧伤而惆怅,夕阳、长亭、杨柳,离情凄凄。

  2.(2014·江苏扬州中学调研)依照下面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画线部分相同。

  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喜欢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首先要理解整个语段所表达的意义,然后分析画线语句的句式特点,然后通过联想和想象选定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答案:会喜欢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欢喜 会喜欢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

  3.(2014·山西临汾一中期末)依照下面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读书,既要博又要专,不博则如狭路夜行,不辨方向;不专则如囫囵吞枣,难知其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给示例以“读书”为话题,整体句式一目了然,需要注意的是“不博则如狭路夜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辨方向”是专对喻体来说的。

  答案:为父,既要严又要慈,不严则如纵水下滩,随波逐流;不慈则如冰刀霜剑,缺乏温情。

  4.(2014·山西太原五中质检)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经典是人生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酿出芳醇甘美的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仿写时除把握句式特点和比喻的题干要求外,还要注意前句与后句的关系,如“酵母”和“酒”的关系。

  答案:理想是人生的希望种子,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长成枝繁叶茂的树;奋斗是人生的成功砖石,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砌出雄伟壮阔的楼。

  5.仿照下面的示例,以“美丽”为话题,另写一段文字,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真正的友谊不应是爬山虎,为了自己高升紧紧地攀附高大的树木;它应该像并蒂莲,在酷暑烈日中共同绽放娇艳的笑容。

  真正的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仿写应选取相对立的两个意象,基本句式是“不应是……;它应该像……”,所用比喻要注意符合所选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案:(示例1)(真正的美丽)不应是早晨的露珠,只能在阳光下才放射短暂的光芒;它应该像深埋地下的钻石,越经过打磨越显出无限的价值。

  (示例2)(真正的美丽)不应是罂粟花,娇艳的外表下深藏着的却是致命的诱惑;它应该像傲雪的梅花,越是清冷越散发出醉人的清香。

  6.请根据前后文内容,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与前句构成排比,使语段语意连贯。

  一副棋盘划开楚营汉界,几十棋子列阵对弈,博弈看似纸上谈兵,却需要章法,步骤瞻前顾后,方能总揽大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人亦如下棋一般!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有坦直大道,也有险恶崎岖。要站得起,立得直,就要懂得审时度势,进退随缘。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式仿句能力。画线句子的句式是“需要……,……,方……”,续写时内容上要与整个语段保持一致,还要注意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句式。

  答案:(示例)需要谋略,计划细致审慎,方能进退自如 需要眼力,阵势灵活变换,方可决战沙场

  7.仿照下面画线句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姿态。

  礁石,在海浪的拍击中,耸立成伟岸的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仿写和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答题时,必须完全扣住语境来仿写,并注意所仿造句子的语言组织形式和内容意向两个方面,同时要运用相关的修辞。

  答案:腊梅,在严寒的肆虐里,挺拔成芬芳的春意 野草,在乱石的压制下,茁壮成蓬勃的绿洲 胡杨,在干旱的威胁中,挺立成不死的神话(任选其二即可)

  8.请仿照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要求:另选话题,句式大致相同,想象丰富而合乎情理。

  你曾为一朵花而陶醉过吗?假若没有陶醉过,那么你就到小路边、山野间、河谷里,甚至屋檐下寻觅吧,这世界上,总有一朵花是为你而绽开的,总有一缕芳香会悄然地沁入你的心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整个文段由一个设问句加假设复句构成,并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

  答案:(示例1)你曾为一句话而感动过吗?假如没有感动过,那么你就到同学间、朋友中、家庭里,甚至街市上倾听吧,这世上,总有一句话是为你而讲述的,总有一股温情会静静地流进你的心田。

  (示例2)你曾为一双眼打动过吗?假如没有打动过,那么你就到教室里、列车上、工棚中,甚至是餐桌上寻找吧,这世上,总有一双眼在为你闪烁着,总有一束光会瞬间点亮你的心灯。

  9.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

  古典诗歌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蕴,仿佛一抹微云,却能引你想象天空的辽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给画线语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陈述的对象是“古典诗歌”,接着续写的也要围绕这一话题。答题时,要注意运用就近或相关联想的方法。

  答案:(示例)仿佛一叶扁舟,却能引你想象大海的浩瀚

  仿佛一粒新芽,却能引你感受春天的温煦

  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练习题及答案:文学与文化常识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 /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 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3 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 分)

  【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班固、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虽”“亦”这两个特殊的虚词以及“穷老尽气”和“刿目鉥心”这组并列的成分。

  (2)试题分析: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在教材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出现过,《三国志》较为生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的“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和“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的内容,然后整合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事物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进行整合,此题主要概括书籍的内容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

  4.【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冶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答案】AE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5.【2016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 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冶有什么样的认识? (4 分)

  【答案】(1),(2)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名著的细节的考核,注意对名著情节、人物和主旨的把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6.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①②④⑤ B.②①⑤④

  C.④③①⑤ D.①③⑤④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首先,可运用点面结合记忆法。不论是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住每篇出自何处,很难,但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运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将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按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如诗歌的风格流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的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这样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7、【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答案】

  (1)(1分)去无用之费

  (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墨子 “为政”的思想,文段中阐述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意思就是: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的情况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使财利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兴起的利益就多了。A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选AD两项。A项中,“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表述错误,表明不忘旧主。D项中,“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015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冶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冶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冶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5分)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冶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分)

  【答案】(1)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文学名著的内容和主题。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C。

  3.(2015年高考福建卷)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红楼梦》)

  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到她家。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家》)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子夜》)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欧也妮•葛朗台》)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错误,应是关羽见赵云、张飞双双立功,便带领五百人马来攻长沙;“与太守出城投降”错误,长沙太守韩玄已经被魏延杀掉。D不是赵伯韬。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把握。

  4.(2015年高考湖北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和归纳名著内容、概括名著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试题及答案

2.20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试题与答案

3.2017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项练习与答案

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习题及答案2017

5.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预测试卷及答案

6.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