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网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记念刘和珍君》同步训练题及答案(2)》正文

《记念刘和珍君》同步训练题及答案(2)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1-21 17:28:27

  《记念刘和珍君》同步训练题答案

  1.解析:这都是课文的重要词语,有些是容易误读的字,特别提出来以引起大家留意。

  答案:①稀少。Liáo. ②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做。Dàng. ③犹豫,chóuchú. ④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jié‘ào.⑤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è.⑥巷,小街道。Tòng. ⑦(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cuán.⑧惩罚,惩治。Chuàng. ⑨浸润,渗透。jìnzì. ⑩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Yǔn.

  2.解析:此题涉及的是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只有在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意之后,才能理解句子的意义。

  答案:A.“非人间”即第二节所说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意思说,这是一个好比地狱一样黑暗和残酷的世界。B.这里运用了通感(又称移觉)的修辞手法。把心理上的感受转移到视觉上,让人具体地想象那专制社会的黑暗。C.“它们”指代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作者不用“他们”,而用指代非人类的“它们”,表示了对反动派的极大愤慨和蔑视。D.这句话的含意是说,写作这篇文章就是要让世人知道,它们以什么为乐。它们以我的哀痛为乐,以杀人为乐,以造谣诬陷为乐,以人民的苦难为乐,它们是披着人皮的嗜血成性的豺狼。

  3.A.解析:对形象性的语言,阅读时要求抽象出它的含意,这是理解深化的表现。理解时,要看到下文照应的语句:“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答案: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文中的意是说,中国社会没有丝毫的变化,以此说明“三?一八”游行请愿意义寥寥,有血战而无前行。

  B.解析:这是有特殊表达意义的词语,对其意义和作用,要着力体会。

  答案:不能去掉,它强调了中国的特殊性。在中国,是没有任何人权,没有任何民主自由可言,对以杀人为乐事的刽子手来说,在“三?一八惨案”中,区区杀掉几个人,又算得了什么?这便暗示了:中国有其特殊性,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斗争的方式。

  C.解析:这是概括性的词语,不仅要能结合上下文意将其具体化,而且还要求能扩展到鲁迅其他的作品中去。

  答案:在本文里,前者指庸人(苟活者),后者指“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流言家)。(注意“闲人”二字,所以不能包括“当局者”)。在《药》里,前者指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后者指康大叔。

  4.解析: “最坏恶意”、“中国人”在第四节和第七节文字里反复出现,但前后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对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和词语要仔细斟酌,注意它们在意义上的转化。而“这样地凶残”、“如此之下劣”、“如是之从容”都是抽象性词语,要综观全文作具体的理解。

  答案:A(甲)文里,指的是当局者如何地凶殘,流言家如何地下劣;(乙)文里,指的是当局者如何地凶殘,流言家如何地下劣,中国的女性如何地懦弱。B(甲)文里指的是当局者、流言家,即中国的反动派;(乙)文里指的是全体中国人(包括当局者、流言家、中国的女性)。C当局者的凶残表现在:在学潮中用刘百昭男女干将将学生强拖出校,在“三?一八”请愿中用文明人发明的枪弹攒射学生,死伤至数百人。流言家的下劣表现在:用笔杆子杀人,反诬学生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女性临难从容表现在:学潮中从容面对当局者的镇压,“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在弹雨互相救助,虽殒身而不恤。

  5.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和训练揣摩、品味语言能力的题目,但与上面常见的题目不同。上面几道题目,是把要求品味的词语提示出来,写出自己品味的感受,着重于语言理解能力的检测。本题则采用开放的形式,任由自我选择。只要求把认为需要着意品味的词语标示出来,这样做,既尊重了独特感受,同时也检测了感受语言的能力。

  答案:(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6.解析:此类训练题目,一要熟悉关联词语,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学会分析上下句子意义上的关系。不要因为题目出自课本,就简单地抄书了事。

  答案:略。

  7.解析:虚词看起来没有实在意义,好像作用不大,实际上它们是最富表现力的词语,一个虚词的巧妙运用,常常能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因此,更要着意揣摩。本题先要求找出最富表现力的虚词,是检测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再要求说明它们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检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答案:(A)“尤”表递进关系,在鲁迅看来,笔杆子杀人比枪杆子更阴险,因而更令人愤恨。(B)“才”表示次数少,以前从未见过。不仅表现了刘和珍的坚强,而且更表现了刘和珍忧国忧民之心。(C)“才”,说明得知游行示威的消息之晚。“便”,说明噩耗传来之快。“才”与“便”两个虚词对比着使用,揭露了反动的屠杀是早有预谋。“居然”,说明不仅强调“三一八”屠杀事出意外,而且于情于理于法,都不相容。(D)“居然”表示出人意外,杀人者竟然抬起头来,厚颜无耻到了极点。杀人者竟然抬起头来,得意忘形到了极点。但是,杀人者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别忘了:你们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

  8.解析: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我们运用拨开枝叶(附加成分)、亮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和必不可少的附加成分)的方法,即紧缩法(如A项)和改写法(如BCD项),便可以准确地把握这类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析虚词“更”的表达作用,有助于从上下文的关联中进一步把握这个句子的含意。

  答案:(1)题中C项是错误的,它把“什么证明什么”,也就是材料和观点弄颠倒了。

  (2)句中的“这一回”指“三·一八”惨案,“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见第五节的叙述。为什么加副词“更”呢?因为这一句是在上一句的基础上进了一层,上句写“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指的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潮事件,“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见第三节的叙述。作者说,这两件事都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阴谋秘计都不能压抑,也永远不能压抑的,而后一件事实则是更有力的证据。

  9.解析:①不能删。“她”紧承了上文,再用“刘和珍”复指,明确而且突出了本段叙述的中心人物。④还与第四节“我向来是不惮……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前后照应。⑥惨案发生后,段政府通电全国:说什么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从背部入”,证明根本不是什么“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搏斗,。用铁的事实反驳了所谓“她们是暴徒”的无耻谰言。⑨“她”指代刘和珍。如果仅从上下语句看,“她”好像是指杨德群,但从整段文字看,特别是与第四节“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对照来看,便更加明显了。

  答案:C。

  10.解析:可以先想好专刊的内容,设计好它的版面,确定它的特色,然后再组织同学分头搜集整理资料。也可以先分头搜集资料,再根据资料的具体情况,确定专刊内容,版面设计等。

  答案:略。

  11.略。

《记念刘和珍君》同步训练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纪念刘和珍君》阅读题及答案

2.高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精练精测试题及答案

3.真的猛士阅读题及答案

4.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重点字词

5.真的猛士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06 - 2017 用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考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65803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