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2)
用考网【高考语文备考】 编辑:焯杰 发布时间:2016-11-09 18:05:30
滕王阁序课后训练答案
1.答案:略(本题强调自己有独特感受,答案不必一致)。
2.答案: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B.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C.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D.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E.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F.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G.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H.十日体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3.答案:D。襜,chān。俨,yán。潦,教材释“蓄积的水”,读lǎo;本书释河名,读Liáo。
4.答案:采,通“寀”。 假,通“暇”。 俨,通“严”。 销,通“消”。
5.解析:本题测试读书方法,B项要求根据后面“极娱游于暇日”句,推出“假”通“暇”。H项则要求根据前文“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和标题来判断。F项要求根据句中虚词表示的关系,分析词语意义。其余要求根据对文见义,理解词语含义。
答案:A故,当与“新”意义相对,释“旧”。C朴,当与“弥”意义相同,释“满”。D落与孤意义相对,当释“聚集”(成群)的意思。共,同“与”。E以,同“而”。F句中“而”表示同义并列,故“襟”与“带”同义,“引”与“控”同义。G“时”与“序”同义,即“时序”之意;“维”与“属”同义,动词,即“在、是”之意。H引,即是“临别赠言”,也就是“序”。
6.答案:A“襟”“带”,名词,后面带宾语,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译为“连接”。B“雾”“星”,名词直接放动词前面活用作状语。C“俨”,形容词,整齐的样子,后面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D“屈”“窜”,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E“交”,动词,在句中作宾语,活用为名词,译为“交接之处”;“美”,形容词,在句中作宾语,活用为名词,译为“俊美的人才”。
7.解析:这里列出的都是容易弄错的词语。A要防止望文生义,在文中“紫电”是剑名,“清霜”也代指剑。C文中的临川,是指南朝宋谢灵运,他曾做过临川太宁;王临川,是宋朝王安石,他是江西临川人。DEF要防止用今义释古义,时运,在文中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指时世与命运。不齐,是不一致;猖狂,在文中是行为放纵,不拘礼法。
答案:B、E。(参看“课文解读”)
8.答案:(1)①序;②控制;③引见,延请;④带领;⑤拉;⑥退,引伸为调转;⑦伸长、延长。(2)①崇高;②美好;③一向、向来。(3)①卑微、低下;②藏匿;③精微;④衰落;⑤如果没有,同“非”;⑥暗暗地,隐蔽地; ⑦微小、微弱。(4)①难道;②安宁;③宁可。
9.解析: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四字句的读法一般是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长句子的读法则不限一种,如六字句: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七字句: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基本的原则是,不要破坏句子内在的语法关系,要有助于句子意义的理解,对偶句上下两句节奏相同。
答案:A。上句读错,下句读对。对偶句上下两句节奏应当一致,“牛斗之墟”是动词“射”的宾语。
10.解析:在(1)(2)(3)这些四四、六六的对偶句中,要注意平仄相对、平仄相间。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在(4)(6)这些四六对四六、六四对六四的对偶句中,还要求每联上下两句句脚的平仄相对,即渚与回、宫与势、沙与主、曲与时平仄相对。
答案:(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与、共,是虚词,不作要求)(3)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4)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11.解析:这是一道学习方法训练题。读《归去来兮辞》,我们说过,对于赋这种文体,要注意它的句式的变化、韵脚的转换,用以体会文章内容的转接、作者感情的旋律,从此入手把住文章的层次结构。《滕王阁序》虽然没有押韵,但是句式变化比较明显。对此细加分析,会有启发。
答案:“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文章开头以四字句起笔,写洪都的地理位置、人、物;“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第二段开头又以四字句呼应,转写滕王阁的景物,“披绣闼,俯雕甍”三字句暗示写景的角度转换,由平视、从外观看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物,转为登上滕王阁,用俯视,从里向外观看景物。“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又以四字句开始第三段,描写滕王阁宴会,“四美具,二难并”三字句由描写宴会盛况转为抒情,生发感慨;“嗟呼!”二字由写悲愤之情,转为抒发不屈之志;“勃”一字句一顿,又回到描写宴会,抒发虽有“杨意不逢”的悲伤,但有“钟期既遇”的欣悦。最后用“呜呼!”结尾,归结到这次宴会“登高作赋”的主题。由上述分析可知,这篇文章基本上是以四字句作为各大段的开笔,在大段之内如有语意上的转接,则用三字句,二字句和一字句暗示。把握了这个特点,文章的内在层次,就很容易梳理。
12.(1)解析:本题旨在对诗的表层意义的理解,为回答(2)题作铺垫。第一联句眼是“罢”,当年的达宫贵人“佩玉鸣鸾”来到滕王阁,这里“歌舞升平”,一片热闹景象,现在统统荡然无存。一个“罢”字写出多么触目惊心的悲剧!第二联倒装,应是“南浦云朝飞画栋,西山雨暮卷珠帘”,而且用了互文,意思是阁内画栋、珠帘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第三联一转,由空间转入时间。最后一联又从时间转入了空间。
答案:罢。不再有宾客光顾,表现其冷落衰败。空间、时间。时间、空间。但见长江天际流。
(2)解析:本题第一问要求捕捉诗眼。诗有句中之眼,如“罢”字,诗更有篇中之眼,通过对篇眼的捕捉,有助于对诗的主旨的把握。第二、三问则是对诗歌常用的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属于诗歌技巧的鉴赏。
答案:本诗的诗眼在第六句:“物换星移几度秋”,抒发了一种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诗歌第一、二联用对比的方法描写滕王阁的昔盛今衰,第三联“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发了物换星移的感慨。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进一步揭示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主题。
13.(1)解析:这幅景物画有各种不同的美,有色彩美,如清、紫、翠、丹、彩虹、落霞等,五彩纷呈。有映衬美,如寒潭与暮山,浓淡相衬;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动静大小相衬,汀渚殿宫与闾阎舸舰,远近相衬;落霞孤鹜与渔舟雁阵,虚实相衬。有雄壮美,如层台、飞阁的描写。还有自然美与人文美等。
答案:略。(解答这几道题,请参看”课文解读”“特色鉴赏”相关部分)
(2)解析:写景顺序,先写来滕王阁沿途所见景色,再写滕王阁的景色;先从平视的角度,写滕王阁的近景,再登上滕王阁,从俯视的角度,写其中景远景。写俯视之景,先写人文之景,再写自然之景,最后渔舟、雁阵,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综合起来写。画面景物繁多,但却有条不紊。写景角度,除了平视与俯视、远景与近景,还有大景与小景、动景与静景、虚景与实景等角度。各个角度交错运用,使整个画面,既有开阔感,又有纵深感,既历历在目,又视通万里。
答案:略。
(3)解析:文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鉴赏可以以这两句为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江之水缓缓流去澄碧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霞蛾在下飘动,孤鹜在上飞翔,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答案:略。
14.解析:这是教材上的一道比较鉴赏题,题目很好,意在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思辨能力,故本资料特地录入,以其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两篇“序”虽然文体不完全相同,但不影响对其内容的比较。分析时要从异同两个方面,抓住下述要点:《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由写景、叙事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前者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后者主要表达的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两篇文章分别折射着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时代的面影。
答案: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本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情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又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才不遇而产生失落感,所以“兴尽悲来”。但在失落后又转向自励奋发的感情,决定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为生存哲学,要“穷且益坚”。《兰》的感情也是一波三折。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滕》《兰》二文作者虽然都悲叹,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积极其里”,对人生的坚持蕴藏在字里行间,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感叹。可见作者在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这正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因而更加深刻。其时代背景是魏晋时期天下名士被统治者所害,少有全者。所以,作者思考生死问题正说明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作者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并不直接说出来,是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谈玄以避祸,受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到了王勃的时代,文士已经不再思考生命意识的对错,而是思考生命的价值问题,如何让个体的生命发挥出最大光彩是他们所关心的,这是文人生命观的进步。文章在被压抑的苦闷中观照前代名士,发现个体价值不能实现而辜负生命的大有人在,这就更加重了对生命短促的恐慌与伤感。他是由悲人而及己的。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让王勃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这种强烈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的是唐代文人的风格,表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
滕王阁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备考】图文推荐
- 上一篇:陈情表课后训练题及答案
- 下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训练题及答案